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玩“混搭” 成果易转化

2012.2.17

  2月14日,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的喜讯让第四军医大学校园沸腾起来熊利泽团队完成的心脑保护项目和赵铱民团队完成的颜面创伤项目,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年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年四医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有两个。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率领团队,历时23年完成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项目和由赵铱民领衔完成的《严重颜面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项目。

  此前,四医大已实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连冠”。2008年,《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项目,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检出早期胃癌;2009年,《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项目,是该年度全国医药卫生领域获得的国家三大成果奖中唯一的一项国家一等奖;2010年,《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项目,首次建立起我军完整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使新兵复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整合资源力量 科研玩起混搭

  历数四医大这些获奖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项目都是两个以上团队共同完成的。四医大党委在部署科研工作时,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了四医大及三所附属医院的科研力量,将科研与临床、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合力攻关、联合报奖。

  以第一个一等奖胃癌项目为例,虽然是以樊代明院士领衔的西京消化病医院为主完成的,但其团队成员均是来自消化相关的多个学科的顶尖人才。第二个一等奖疼痛项目同样如此,由神经解剖、疼痛研究、神经生物学三个团队鼎力合作完成。第三个一等奖军事医学与心理选拔项目,也是心理学专家苗丹民、统计学专家徐勇勇强强联手的成果。今年获奖的两项成果,同样也是打破医院的界限、多科系联合攻关、临床与基础结合的典型范例。

  打造国际前瞻性精品成果

  自1985年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以来,2008年前四医大从未获过一等奖。这所名校一直面临着塬高峰少、将多帅少的尴尬局面。从2007年开始,该校推行“精品战略”,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精尖成果”以论文发表为例,博士无SCI论文(国际论文)不授予学位,教员无SCI论文不晋升职务……在这种机制的引导下,人才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几年来,该校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和“唯一”的医学成就。学校新增院士2名(共4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7名(共16名),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4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发表SCI论文数连续4年为全国医科院校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造了国内医科大学中令人赞叹的“四医大现象”。

  瞄准现实搞科研 出了成果易转化

  这些成果的另一特点,是瞄准现实急需的实际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转化空间。事实上,在获奖之前,它们都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转化和应用。以此次心脑血管保护项目为例,此前已经在51所三甲医院应用于5.3万余例手术。目前,该校90%以上的科研项目都走上了“找准问题科研攻关应用实际发现问题继续攻关成果运用”的良性循环结果。转化医学战略研究研讨会成功举行,全军生物技术转化医学中心、分子影像研究中心、新药研发中心相继成立,临床与基础的强强联合,协同攻关,使学校以转化医学为方向的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突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