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为什么我们与父亲越来越远

2018.6.22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就是龙应台笔下,对父母子女关系的一个经典描述。

不过,在与子女的关系中,除了保持独立个体间合理的界限,父亲距离我们常常比母亲更远,无论是电话、微信、面对面的长谈,父亲的存在感似乎更低。虽然信息越发发达,我们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这与传统社会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东奔西走,去干大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隐忍,家庭的责任不可用来抱怨和发泄,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与母亲相比,首先在空间上,就缺少与子女接触的机会,无论是被迫“孤立”,还主动忽视。尤其是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中,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不足,造成亲子关系的不平衡。

一旦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直接养育,与父亲相对脆弱的情感关系就容易更快地消极化,也就是说,孩子也更少愿意主动陪伴父亲。随着时间的积累,这样的相处模式就会固化生锈。

无论父亲在社会上的角色形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陪伴、维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父亲建立与孩子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维护任何一种关系,都需要成年人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不仅仅是物质保障。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的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沟通往往由父母主动。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枝繁叶茂时,情感抒发需要多由子女来发起。

子女们主动的关心和探望,反过来也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获得一些和解。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转变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