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物酶学基础-- 脂肪酶在饲料中的应用

2022.3.25

饲料资源不足一直是我国养殖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已很难提高。我国动物生产中饲料转化率低,猪、鸡、奶牛等的饲料转化率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0.3~0.6个百分点,使得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严峻。饲料用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的缓解了饲料资源的不足。近年来,酶制剂一直是国内外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们在饲料工业中的有效应用使得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安全、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脂肪在畜禽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氧化供能,它含有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可满足动物体对较高能量浓度的要求;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和某些激素的溶剂,促进对这些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为畜禽提供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保证畜禽的健康生长;添加脂肪还可减少饲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改善饲料外观,在高温条件下,还有利于提高能量摄入量,降低畜禽的体热增耗,减缓热应激。此外,添加脂肪可有效地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因此,在猪、鸡和奶牛饲养中,在饲料中添加脂肪是比较普遍的。

脂肪酶是脂肪代谢最基本的酶,若缺乏将会危及机体健康。单胃动物自身能够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内源性消化酶。但幼禽幼畜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内源性消化酶分泌量不足。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为了缩短母猪繁殖周期和使仔猪尽早适应植物蛋白日粮,早期断奶甚至超早期断奶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实施,但早期断奶产生明显应激,对消化系统发育和消化酶分泌产生不良影响,消化酶分泌急剧减少,断奶2周后才又逐渐恢复与上升。断奶后两周内消化酶分泌不足是断奶仔猪生长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雏鸡大多数消化酶在2周龄左右才发育到高峰,个别的(如脂肪酶)还要到21日龄左右。因此,消化酶分泌不足是雏鸡对饲料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幼禽幼畜日粮中添加外源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能补充体内内源酶的不足,并能减轻断奶仔猪的断奶应激,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有的研究表明,在猪和家禽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对内源消化酶的分泌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有利于畜禽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分解和吸收利用。外源性脂肪酶可提高饲料中的脂肪消化率,特别是可显著提高米糠中的脂肪消化率,因而可提高米糠的表观代谢能值和饲料转化率(Pluske等)。

Polin等给白来航公鸡饲以含4%动物油的玉米基础日粮,研究了猪胰脂肪酶粗提物与胆汁盐对脂肪消化的影响,在添加和不添加0.4%胆汁酸的情况下,孵化后第2~9d添加0.1%的脂肪酶均能提高脂肪的吸收,但是效果不显著,其原因不难理解,在酸性条件下,猪胰脂肪酶容易失活,当其到达主要作用位点(十二指肠)时其活力已经相当低了,并且猪胰脂肪酶活性的发挥依赖于辅脂肪酶及胆汁盐的存在。如果脂肪酶能够耐酸,且其活力不依赖于辅脂肪酶及胆汁盐,那么从理论上说将其添加到日粮中应该能够提高脂肪的消化。在含全脂米糠、高油玉米、干苜蓿粉、血粉、饼粕等的饲料中添加脂肪酶,可提高表观消化能5%~11%,提高猪禽增重速度4%~10%,提高饲料利用率2%~7%,减少粪便排泄量(Tan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