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这种天象不是极光!科学研究就像开盲盒?

2022.8.22

首字母缩写STEVE,全称Strong Thermal Emission Velocity Enhancement,字面意思是一种由于热能激发的很强的速度增大过程。什么热?激发?增强?速度...推背感?有点抽象是不是,而且这名字也太长了,看完根本记不住的好咩!其实最初STEVE并没有这个科学含义,而它名字的由来也是看似毫不相干的一个“恐怖故事”,这个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我们先来看一看,科学家是如何打开STEVE这个天象“盲盒”的。


图片:DAVE MARKEL NATIONAL GEOGRAPHIC

这款盲盒不对劲!

夜空之中一道又细又长的白色亮光,隐约泛着淡紫色,在它下方不远处还有绿色的像是栅栏一样竖直排列的发光条带,有朋友看到的第一反应,“这不就是极光嘛,南北极区附近经常出现!还开啥盲盒?都能批发了....”

着急了不是!让STEVE飞一会儿


STEVE和远处的极光 图片:网络

看出点端倪了没!STEVE这种天象与极光有着明显区别,首先,其上方颜色为亮白和淡紫色,下方为近乎竖直向下且间隔分布的绿色光带,极光的颜色则多为绿色、黄色或粉色;

再看外形尺寸,STEVE又细又长,跨度上可达上千公里,但是宽度却多为几十甚至只有几公里,而极光的范围则要宽广的多,两者“体型”上相差几十倍甚至更大;形态与变化方面也是天壤之别,STEVE整体上沿着一个方向缓慢运动,并且结构非常稳定,像个有点腼腆的小姑娘端坐在椅子上,反观极光,就像是闲不住的小朋友,几乎在一刻不停的变化着,充满灵动与跳跃的感觉;

据目击者描述,STEVE这种现象持续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最长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而极光则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久,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STEVE多次在极光带以南的地区被目击,也就是说,在本不该出现极光的地方,看到了这种“诡异”极光。


图片:网络


图片:网络

出于这些颜色、形态、结构、分布等方面的不同,至少在50年前,就有人从无数的极光图片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天象,但由于科学认知和探测手段的局限,当时并没有人对其展开系统的科学研究。

意外抽中的盲盒隐藏款

时间来到2017年,对STEVE天象的研究终于有所突破!这一年,NASA戈达德实验室的Elizabeth MacDonald小组,首次实现对STEVE的影像与数据观测,进而证实STEVE不是传统意义的极光,整个过程就像是盲盒抽中了大奖!

2013年发射升空的三颗欧空局Swarm卫星在500公里轨道上组成星座,专门探测地球的磁场,就在它们绕着地球一圈圈飞行的过程中,刚好从一次STEVE的上方经过,从而获取了完整的高层大气数据,只不过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些数据的重要意义。


Swarm卫星 图片:ESA

在对Swarm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过程中,其所反映出的地球空间环境着实让科研人员大吃一惊,在距离地面200-300公里的高空中,某一区域内电场突然增强,电子的数量激增,就连磁场也发生了变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知道这里可是近乎真空的。她们整理了大量数据,寻遍了相关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尽管如此,MacDonald和她的组员们隐约感觉到,这里一定有着人们从未发现过的东西!

转机出现在一次空间科学研讨会上,整个会场被坐的满满当当,这在以往同类会议上是不多见的,后来她们才知道,现场有一多半甚至更多的人都是加拿大的极光爱好者,他们作为“高烧”玩家不仅对天象过程感兴趣,更是希望探究有关极光的一切科学本质。而且在一个领域里,他们比专业的科研人员更资深、更有优势,那就是长期的连续对北美地区的极光进行观测,以及所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所以,当MacDonald向大家介绍Swarm卫星的发现,以及她们目前的研究成果时,人们想到,可以通过对数据获取时间的追溯,进而推算出当时卫星所处的位置,就能找到这一天相同地区、相同时间点极光爱好者们拍到的天象,实现天、地联动的对照观测。

巧的是,他们成功了!这群极光发烧友几乎一天不差的外出拍摄,把当天发生在天空的事情记录的一清二楚,盲盒隐藏款就这样被抽中了。最终,通过大家上传到Alberta aurora chasers网站专区的极光照片,人们找到了“隐藏已久”的STEVE。


图片:网络

奖品是——再来一盒,再来…

透过卫星的探测,还原了STEVE这一全新高层大气辉光现象,它发生高度接近300公里,其周围电子被加热至约3000度高温,并且还整体沿着地球磁力线方向运动。这太神奇了!完全不同于带电粒子轰击大气微粒,通过受激辐射而产生的极光,STEVE发生的高度更高,到达了电离层甚至是磁层区域,这里的空气极为稀薄,相比发生极光高度的空气密度,还要再低上几个数量级,有时甚至更多。换句话说,这一高度上根本就没有能够维持如此明亮发光的物质数量,那到底是什么支持STEVE天象发生呢?

此时,全球的空间科学家纷纷意识到,开出来的这个STEVE“盲盒”,其实是个盲盒套娃外加售卖机,里面是关于STEVE成因的多种可能性。于是,大家都来拉(研)动(究)售(问)卖(题)机(寻)的(找)手(答)柄(案)。

发生STEVE时,高层大气环境会发生明显变化,如电子密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以及温度升高等,于是,作为新的线索,科学家循着这个方向开始了探索。在距离地面60公里以上的高空,存在着被太阳辐射电离的空气粒子,这里的大气因此被称为电离层。日常状态下,这些被电离的空气主要负责无线电信号的“通过放行”与“拦截反射”工作,进而帮助人们完成星地通讯和远距离消息传递。

但当磁层或是电离层中发生能量对流运动时,比如地磁暴期间发生在极光带以南区域的带电粒子流(SAID),在其影响下,这些电离层中的电子就完全变了一番模样,横冲直撞、上下蹦跳、甚至彼此撞击,如果这种对流运动能量足够强大,使得电子高速运动的同时彼此碰撞的更加剧烈,就会造成电子温度的快速升高,当它们被加热到接近3000度时,这些电子的辉光亮度就会呈指数被放大,紫红色的明亮光带逐渐形成,最终在宏观上体现为STEVE被我们所看到。


图片:网络


极光活动和STEVE过程示意 图片:网络

但是,处于下方的绿色“栅栏”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不断地探测,人们发现在200公里左右高度上,STEVE的主要波谱集中在红线附近,这些光组成了STEVE的上半部分,而随着高度的下降,在110公里附近,STEVE则呈现出绿色光谱,在形态上体现为特殊的、规则的,几乎是等间距出现的绿色“栅栏”。如果不看栅栏结构,绿色光带很像是极光的模样,发生的高度和极光相吻合,目前的研究也证实,STEVE下半部分的绿色光带确实就是极光,只不过撞击大气微粒的并不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而是高层大气中的低能电子。

这些原本构成STEVE辉光的电子,受到上方磁层向下的作用力,进而发生部分沉降,最终撞击大气中的氮,使其核外电子发生能级变化时放出绿色光芒。至于它为何呈现出等间距的“栅栏”形态,目前科学家认为是波浪状的磁层扰动,将能量传递到电离层后产生的一种“副作用”,随着探测方法的不断进步,这个问题早晚会有答案的。

关于STEVE的名字

那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儿童动画电影《Over the Hedge》,中文名叫篱笆墙外,注意!没有井,也没有马褂,是关于森林中的小动物们的。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群刚刚结束冬眠的小动物,准备去城市里饱餐一顿,但在路上它们遇到了一堵巨大无比、没有尽头、令它们感到十分害怕的篱笆墙,在一阵慌乱过后,大家一番商量,最终决定叫它STEVE,这样再提到它的时候就不那么让人害怕了。这是背景知识一。


图片:网络


图片:网络


图片:网络


图片:网络

然后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极光爱好者网络讨论区,大家在还不知道STEVE是什么的时候,就将它们分组做了展示,有猜是质子极光的,也有猜就是普通极光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未知的现象,于是大家伙就想到了篱笆墙外这部动画片,那干脆就叫它STEVE吧,既然咱们都不认识它。

最后是在2018年,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STEVE有了它的正式科学命名,同时也在随后的地球物理学会上被广泛采用。

以上就是关于这种特殊天象的简要介绍了,相信用不了几年,人类对STEVE的认识将会更加清晰,但那时,它会不会再次改名字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