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23年颜宁、苏士成、高福等中国学者在Cell发表62篇研究文章

2023.12.19

  截至到2023年12月19日,中国学者在Cell 发表了62篇研究文章,iNature编辑部统计了这些文章:

  单位统计:中国科学院发了20篇,北京大学有8篇,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各发了6篇。

446158_202312191402371.jpg

  按照时间来看,6月发表的数量最多,有10篇;8月发表的数量最少,只有2篇。

  

446158_202312191402372.jpg

  按照通讯作者的人数,只有单一的通讯作者有18篇,多于一位通讯作者的有44篇。

446158_202312191404471.jpg

  按照主要单位是否有国外单位参与来划分,有国外单位参与的有18篇,没有的有44篇文章。

  按通讯作者发表的数量来看(大于1),杜鹏、季维智、谭韬及吴军各为2篇。

  中国学者在Cell 发表的文章列表(时间比较匆忙,如有遗漏或者是纰漏,iNature编辑部深表歉意,可直接留言,方便我们进一步更正):

  中国学者在Cell 发表的详细文章列表:

  【1】2023年12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李晓明教授课题组、张岩教授课题组合作在Cell 上发表了题为“Snapshot of the cannabinoid receptor 1–arrestin complex unravels the biased signaling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成功从原子分辨率水平解析了大麻素受体CB1的β-arrestin1信号转导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结合细胞水平功能分析阐明了大麻素受体CB1介导β-arrestin信号的关键结构决定因素以及下游G蛋白和β-arrestin选择性信号转导机制,为推动开发精细调控CB1功能信号的合成大麻素奠定基础,从而在保留大麻治疗效果的同时规避其副作用。

  【2】2023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组、广州国家实验室董骥研究组、北京大学杜鹏研究组和北京大学靳蕾研究组合作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e atlas reveals the regional specification of the developing human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结合空间转录组学(scStereo-seq)和scRNA-seq,建立了6-23孕周(GWs)人类大脑多个区域的时空发育图谱。这项研究为发展中的人类大脑的区域特化供了全面的见解。

  【3】2023年12月5日,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Choroid plexus mast cells drive tumor-associated hydrocephal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单核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发现脉络膜丛中有一个独特的肥大细胞群,并且在TAH期间显著增加。遗传命运追踪和颅内肥大细胞特异性胰蛋白酶敲除表明,脉络膜丛肥大细胞(CPMCs)通过胰蛋白酶 -PAR2-FoxJ1途径破坏脉络膜丛上皮的纤毛,从而增加脑脊液的产生。人脉络膜丛中也有肥大细胞。脑脊液中胰蛋白酶水平与TAH的临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BMS-262084是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能穿过血脑屏障,在体内抑制TAH,并在人多能干细胞源性脉络膜丛类器官模型中减轻肥大细胞诱导的上皮纤毛损伤。总之,该研究揭示了CPMCs的功能,并为TAH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方法。

  【4】2023年12月4日,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吴军、昆明理工大学谭韬、季维智及中国农业大学魏育蕾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issecting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lineage crosstalk with stem cell co-cul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激活FGF、TGF-b和WNT通路的统一培养条件,成功地从小鼠和食蟹猴囊胚的三种基础组织中获得了胚胎干细胞(FTW-ESCs)、胚胎外内胚层干细胞(FTW-XENs)和滋养细胞干细胞(FTW-TSCs)。胚胎和胚胎外干细胞共培养策略为开发更真实的胚胎模型和设计更发育相关的分化方案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

  【5】2023年11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二荃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Prolonged sleep deprivation induces a cytokine-storm-like syndrome in mamm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中,长时间的睡眠剥夺会引起细胞动力学风暴样综合征。该研究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中PGD2与睡眠相关的变化会对周围免疫系统产生深远的病理影响。

  【6】2023年11月17日,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及杨贞标共同通讯(于永强、唐文鑫、林文伟、周翔及李围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BL1和ABL2,它们定位于外质体,并以生长素依赖的方式直接与TMKs的细胞外结构域相互作用。功能冗余的ABL1和ABL2在遗传上与TMK相互作用,并表现出与ABP1重叠的功能,同时独立于ABP1。重要的是,TMK1本身的胞外结构域与生长素结合,并在生长素结合中与ABP1或ABL1协同作用。因此,该研究发现生长素受体ABL1和ABL2与ABP1具有重叠但不同的功能,并与TMKs一起作为细胞外生长素的共受体。

  【7】2023年11月15日,颜宁教授联合武汉大学药学院高帅教授、北京大学宋晨研究员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human Cav1.2 inhibition by multiple drugs and the neurotoxin calcisept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人类Cav1.2的冷冻电镜结构,既包括载脂蛋白形式,也包括与几种药物以及肽神经毒素Calciseptin的复合物。同时,S4-5III与S5III合并成为单螺旋,形成一个加宽但仍不导电的胞内门。

  【8】2023年11月13日,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杨帆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邵振华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团队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王越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Structural and signaling mechanisms of TAAR1 enabled preferential agonist design”。研究团队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内源性胺类和SEP-363856激活TAAR1多种G蛋白信号的特征,解析了不同胺类激活TAAR1-Gs/Gq通路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特征,进而成功开发出同时具有Gs和Gq双激活活性的TAAR1小分子激动剂ZH8651,并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其改善精神分裂的作用。该研究为靶向TAAR1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化合物设计及药物开发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9】2023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刘真研究组,脑智卓越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孙强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Miguel A. Esteban研究组合作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Live birth of chimeric monkey with high contribution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的贡献到胚外胎盘组织和生殖细胞。该研究系统地测试了建立猴胚干细胞的各种培养条件,并优化了嵌合胚胎的培养程序。这种方法产生了一个流产的胎儿和一个具有高供体细胞贡献的嵌合猴。一个严格的表征管道表明,供体细胞有效地(高达90%)融入嵌合猴的各种组织(包括性腺和胎盘)。总之,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的贡献到胚外胎盘组织和生殖细胞。这对于理解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全能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遗传修饰模型猴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10】2023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路中华/戴辑/鲍进团队在Cell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uit-specific gene therapy reverses core symptoms in a primate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研究报道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逆向腺相关病毒(retrograde AAV)的神经调控策略,这一技术与现有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相比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实现对帕金森病累及的基底节神经环路的精准靶向干预,而不影响全脑全身任一其他多巴胺通路和系统,为帕金森病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全新精准干预技术。

  【11】2023年10月23日,法国内克尔儿童医院Jonathan Bohlen,Jean-Laurent Casanova及Jacinta Bustamante共同通讯(复旦大学周钦华为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uman MCTS1-dependent translation of JAK2 is essential for IFN-γ immunity to myco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来自不同祖先(来自中国、芬兰、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分枝杆菌病男性的X连锁隐性MCTS1缺乏症。这些发现表明,X连锁的隐性人MCTS1缺陷通过损害先天样适应性T淋巴细胞中JAK2的翻译,从而损害IL-23依赖性的IFN-γ诱导,从而成为分离的分枝杆菌疾病的基础。

  【12】2023年10月17日,西湖实验室的王寿文研究员联合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李莉博士和Fernando Camargo教授在Cell 杂志发表题为“A mouse model with high clonal barcode diversity for joint lineage, transcriptomic, and epigenomic profiling in single cells”的研究论文,开发了新一代谱系追踪小鼠DARLIN,以及多组学谱系追踪技术Camellia-seq。这项技术为系统理解细胞的分化、发育、迁移、稳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13】2023年10月7日,北京大学瞿礼嘉及钟声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受体样激酶FERONIA/CURVY1/ANJEA/HERCULES受体激酶1和细胞壁蛋白LRX3/4/5与自分泌的柱头化RALF1/22/ 23/33肽配体(sRALFs)在乳头细胞(papilla cell)表面相互作用,以建立锁定,阻止不需要的花粉管渗透。兼容的花粉衍生的RALF10/11/12/13/25/26/30肽(pRALFs)作为关键,与sRALFs竞争并使花粉管穿透。通过用合成的pRALFs处理拟南芥柱头,打开了这一屏障,促进了远亲芸苔科物种的花粉管渗透,并导致种间/属间杂交胚胎的形成。因此,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控制芸苔科种间/属间杂交宽度的“锁与钥匙”系统。操纵这一系统有望促进作物的广泛杂交。

  【14】2023年9月28日,麻省理工学院Manolis Kellis及蔡理慧(Li-Huei Tsai)共同通讯(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熊旭深)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Epigenomic diss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pinpoints causal variants and reveals epigenome ero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析了来自92名AD患者和非AD患者前额叶皮层的850,000个细胞核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图谱,以构建大脑规则组图谱,包括表观基因组图谱、转录调节因子、共可及模块,以及以细胞类型特异性方式进行的峰-基因链接。该研究开发了使用峰-基因链接的多模态集成和检测调节模块的方法。研究发现,AD风险位点在小胶质细胞增强剂和特定TFs (包括SPI1、ELF2和RUNX1)中富集。作者检测到9628个细胞类型特异性ATACQTL位点,将其与峰-基因链接结合起来,优先考虑AD变体调控回路。该研究报道了神经胶质细胞AD晚期和神经元AD早期调控模块的可及性差异。引人注目的是,晚期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显示出全局表观基因组失调,表明表观基因组侵蚀和细胞身份丧失。

  【15】2023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瞿介明、诸江、李庆云及陈赛娟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ystemic immune profiling of Omicron-infected subjects inocul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inactivated virus vacci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对接种不同剂量灭活疫苗的Omicron感染受试者的全身免疫分析结果。在2022年上海爆发的Omicron疫情期间,该研究招募了122名未接种或接种了两剂或三剂COVID-19灭活疫苗的感染成人和50名未感染的对照组,并对他们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41-plex CyTOF、RNA-seq和Olink的综合分析。HLA-DRhi经典单核细胞、非经典单核细胞和Th1样Tem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而Treg的频率有降低的趋势,并且它们以疫苗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症状的发生。相互关系和机制分析表明,加强疫苗接种诱导单核细胞训练,在Omicron感染时,单核细胞激活和成熟,而不是分化为髓源性抑制细胞。总的来说,该研究提供了关于加强疫苗接种如何阐明SARS-CoV-2变体的保护性免疫的见解。

  【16】2023年9月22日,清华大学陈浩东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myloplast sedimentation repolarizes LAZYs to achieve gravity sensing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重定向的重力刺激触发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介导的拟南芥根小柱细胞中基本极化的LAZY蛋白磷酸化。LAZY的磷酸化增加了其与淀粉体表面叶绿体外膜(TOC)蛋白的几个转座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淀粉体上LAZY蛋白的富集。淀粉质体沉积随后引导LAZY迁移到小柱细胞的质膜下部,在那里LAZY诱导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和根的差异生长。总之,这项研究为淀粉-statolith假说提供了分子解释:细胞器运动触发分子极性形成。

  【17】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张永振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来自中国4个栖息地的2443种野生蝙蝠、啮齿动物和鼩鼱的内脏和粪便样本进行meta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669种病毒,其中包括534种新病毒,从而大大扩展了哺乳动物病毒组。该研究分析揭示了高水平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确定了跨物种病毒传播事件,阐明了病毒起源,并在哺乳动物宿主中确定了无脊椎动物病毒病例。宿主顺序和样本大小是影响病毒组成和病毒溢出模式的最重要因素。鼩鼱携带的病毒非常丰富,包括许多与多器官分布的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病毒,而啮齿动物携带的病毒具有更大的宿主跳跃能力。

  【18】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课题组联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在Cell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n immune cell atlas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human macrophage specification during prenatal development”的文章,该研究通过构建人类产前免疫细胞发育的时空动态图谱,揭示了多种巨噬细胞亚型在发育过程中的分化起源、空间定位、功能特征及转录调控机制。

  【19】2023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杜鹏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patiotemporal insight into early pregnancy governed by immune-featured stromal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使用scStereo-seq技术可以用于对不同的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滋养细胞和蜕膜基质细胞(DSCs)组装的动态功能蜕膜中心进行空间可视化和定义。该研究揭示了DSC的转分化轨迹,并令人惊讶地发现了一种双特征类型的免疫特征DSC (iDSCs)。该研究发现未成熟的DSCs在脱细胞化起始过程中吸引免疫细胞并在间充质上皮过渡中心诱导蜕膜血管生成。iDSCs分别促进免疫细胞募集和抑制,控制血管形成,促进免疫细胞聚集和血管中心的细胞溶解,从而在后期建立个体稳态。有趣的是,功能失调和空间紊乱的iDSCs导致免疫细胞在血管中枢的异常积聚,从而破坏了个体枢纽的规范,最终导致DBA/2-交配CBA/J小鼠的妊娠并发症。

  【20】2023年9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刘金华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uman-isolated avian H3N8 influenza virus between ferre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H3N8病毒能够在器官型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和肺上皮细胞(Calu-3)中有效地感染和复制。因此,需要及时检测病毒表型特征、诊断并通知疑似感染H3N8禽流感病毒的个体,以确保能够追踪、隔离接触者,并在必要时进行治疗,以控制传播并防止流行病/大流行的发展。

  【21】2023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张泽民、王东方、朱琳楠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慧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pan-cancer single-cell panorama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为了描述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型和功能多样性,对716例癌症患者的NK细胞进行了综合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涵盖24种癌症类型。该研究以肿瘤类型特异性的方式观察到NK细胞组成的异质性。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已经确定了一组肿瘤相关的NK细胞,它们在肿瘤中富集,显示出受损的抗肿瘤功能,并且与不良预后和对免疫治疗的抵抗有关。特定的髓细胞亚群,特别是LAMP3+树突状细胞,似乎介导NK细胞抗肿瘤免疫的调节。总之,该研究提供了基于NK细胞的癌症免疫的见解,并强调了NK细胞亚群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临床应用。

  【22】2023年8月9日,首都师范大学何奕騉及弗莱堡大学Ralf Reski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enigmatic Takakia now facing climate change in Tibe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记录了有记录以来最急剧的气温上升(2010-2021年),引发了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高海拔藻苔(Takakia lepidozioides )的减少。其新测序的基因组包含27,46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括对非生物胁迫的独特适应,并在正选择下包含最多的快速进化基因。6500万前发生的印欧板块碰撞使喜马拉雅地区快速抬升,实验基地的气温骤降紫外线辐射增强,该研究发现了Takakia 对这些环境变化的一些分子适应。令人惊讶的是,在更温暖的环境中,特定的形态特征可能早于1.65亿年前就出现了。经过近4亿年的进化和恢复,这个物种现在正面临灭绝。

  【23】2023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红菊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Central-cell-produced attractants control fertilization recove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在拟南芥中,当协同依赖的吸引失败或被携带不育精子细胞的花粉管终止时,中心细胞分泌肽SALVAGER1和SALVAGER2以定向方式吸引花粉管。总之,该研究成果回答了一个百余年来遗留的生物学问题——植物受精失败后,如何“自救”以确保繁衍:植物双受精失败后,胚珠为何仍会持续吸引花粉管的科学问题,为了解自然界某些物种在进化中丢失助细胞的原因提供了线索。更重要的是,该发现为人工授粉挽救濒危植物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人工授粉挽救濒危植物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