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家天文台利用磁流体模拟预测超新星遗迹全貌

2017.11.2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磁流体模拟,解释了超新星遗迹的射电演化,并预言其存在未被发现的壳层。

  超新星遗迹是超新星爆发后与周围星际介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演化过程不仅与前身星的性质密切相关,还受到周围星际气体和磁场分布的巨大影响。由于超新星爆发的前身星存在多样性,因此星际气体和磁场的分布愈发难以预测,这对磁流体模拟初始条件的设定而言也是困难的。国家天文台的这一研究着眼于已有充分观测结果的超新星遗迹W51C,并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得出较为完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模拟。超新星遗迹W51C被认为是一个单壳层遗迹,临近W51A和W51B两个电离氢区。在这个领域,有一个问题困扰相关研究者已久:W51A方向在射电波段存在非热辐射,而作为电离氢区的W51A本身不会产生非热辐射。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将初始条件导入磁流体模型进行演化,结果显示W51C应该有另外一个未被发现的壳层与电离氢区W51A在视线方向上重合。通过对德国Effelsberg100米射电望远镜的偏振观测数据分析,研究组发现W51A方向上在射电波段存在明显的偏振辐射,而这并不是电离氢区能够产生的。据此,研究组认为,可能是由于电离氢区W51A过亮造成辐射遮挡,导致以往研究未能发现这一壳层。

  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超新星遗迹存在未被发现的壳层的预言,也检验了磁流体模拟的可靠性,可为将来对其他遗迹的观测和相应设备的建设提供参考。此外,这项研究模拟了W51C沿视线方向与分子云相互作用,解释了W51B中一个致密电离氢区G49.2-0.35方向上非热辐射的起源,并对附近OH脉泽的分布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