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迎接十八大系列报道之十一 改变环境从改变认识开始

2012.10.25

图为北京市环保局开展“践行北京精神播撒绿色希望”活动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危机,也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危机。”环境文学作家郭雪波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引导媒体报道、组织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动员公众参与、推进环境教育立法、建立体制机制、繁荣环境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和探索环保新道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挖掘亮点,找准切入点,营造环保事业发展良好舆论氛围

  “环保卫士”孟祥民的感人事迹,经过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行业内外掀起了一股学习孟祥民先进事迹的热潮。

  这是近年来环境宣教部门挖掘环保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开展新闻宣传较为成功的范例。自从中国环境报率先刊登反映孟祥民先进事迹的文章以后,各类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孟祥民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从行业媒体到综合类媒体,从地方媒体到中央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从自主渐续报道到组团集中报道,一浪高过一浪,在社会上树立了环保的良好形象。

  环境保护,舆论先行。环境保护靠宣教起家,也靠宣教推动发展。10年来,环境宣传教育部门在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2010年起,环境保护部与新华社联合建立了电视新闻栏目《环境》。各地也利用各种资源,打造宣传平台。河北省环保厅与省电视台合办了《绿色家园》栏目,广东省开办了《绿色广东》栏目,在广泛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绿色理念,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做好日常新闻宣传和环境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环境宣教部门积极做好环保专项行动、全国污染源调查等重大活动以及“6・5”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环境节日的新闻报道工作,不断扩大环境宣传影响。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守住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环境宣教不断开疆扩土,开辟新的战场。

  当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公众思想言论、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各级环境宣教部门利用这些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建立起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机制,为环境保护服务。

  北京、重庆、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利用微博,发布空气质量等环保内容。重庆市40个区、县环保局集体开通官方微博,广纳民意民智。江苏省在2011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联合省电视台编辑播出特别节目,同时网络视频同步直播,微博、网络、电话、短信实时互动,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直播期间,网络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

  各级环境宣教部门还围绕当地环保工作重点,主动策划重大宣传活动,在宣教形式创新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为新时期进一步创新环境宣教工作提供了示范。

  10年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有效增强了大众的环境意识,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办公、低碳生活等逐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丰富内容,打造品牌,汇聚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合力

  环境保护为了群众,环境保护离不开群众。只有动员和鼓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维护老百姓的环境权益,才能推动环保事业持续发展。

  如何才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我国环境宣教工作者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环境宣教内容和形式,创办具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活动,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

  绿色创建活动便是其中之一。

  从1996年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发起了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推动全国中小学、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及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4.2万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成为绿色学校。

  为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转型升级,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在认真总结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经验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与教育部合作,又在北京、辽宁等地开展环境友好型学校试点工作。

  此外,还开展了绿色社区创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保护母亲河行动、环境友好型社区、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等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

  10年来,各地环保部门面向全民开展环境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意识。2004年,黑龙江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个全民环境教育试点省。现在,黑龙江、福建、江苏等地已将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纳入了环保规划。

  10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飞跃,成为参与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调查,截至2008年10月,中国各类民间环保组织超过3500家,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我国环保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为公众参与环保搭建起了广阔的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为适应新形势,环境宣教工作积极创新形式,打造环境宣教品牌,吸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009年“6・5”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7部委共同发起了“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项目。2009-2011年,项目共培养了1122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这些项目已成为中国青年环保志愿服务的一项品牌活动。

  同时,中华环境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环保形象大使选拔赛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了环境宣教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打造了重要的宣传品牌。

  各地根据实际,也打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宣教品牌。安徽省开展的“江淮环保世纪行”、北京市倡导的“少开一天车”活动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很多人来说,环保“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人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要激励人们身体力行,践行环保,做到“知行”合一。

  自2005年开始,自然之友就广泛开展了“骑行北京”项目活动;北京地球村近年来开展了垃圾分类、减塑行动、节能行动等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农村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向农村的环境宣传教育因之掀起热潮。

  建立规章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环境宣教工作长效机制

  2012年1月1日,是中国环境教育史上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一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填补了我国环境教育专门立法的空白,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成果,意义重大,值得肯定和推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批示中充分肯定了宁夏的创新之举,给了环境宣教工作者以莫大鼓舞和信心。

  环境教育立法,是推进环境教育工作发展的有益尝试,能够促进环境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

  紧随其后,2012年9月,《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审议通过,将于2012年11月1日正式施行。

  面对汹涌如潮的舆论,是被动接收还是主动引导,成为新时期中国环境宣教工作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近两年,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了新闻发布制度,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重庆市环保部门走在了前列,很早就建立了新闻发布体系。他们又通过培训,组建了一支网络舆情管理队伍。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环保部门就组织市区(县)两级新闻发布会1500余场,基本做到了月月有发布,事事有声音;网上新闻发布3000多场(次),敢说敏感话题,会说热点话题,快说突发事件。

  2009年,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部出台了《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办法》,对环境宣教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了规定。

  同时,建立了有利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部门协同推进环境宣传。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的建立,使得中央有关部门联动、部门与地方互动的宣教格局逐步呈现。

  同时,环保部门支持、参与大型国企、外企及环保民间组织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壮大了环境宣教力量。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这是首个以6部门名义印发的指导全国5年宣教工作的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来,6部门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大力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共同扛起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环境文化的大旗,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新闻发布、舆情研判、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等各项具体工作机制的逐步形成、规范,保障了各项宣教工作运转有序、健康发展。

  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第一时间启动了新闻应急程序,及时公布辐射监测情况,中央主流媒体刊载涉核新闻稿件161篇,重要广播电视类媒体以字幕、口播等形式滚动播出逾700条(次),境外重点媒体发稿数十篇。

  发展环境文化,加强环境理论研究,打造环保事业发展软实力

  2012年9月18日,平日里宁静的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山村来了许多不速之客,电影《月亮湾的笑声》在这里正式开机。这部反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电影,制作完成后将通过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播放平台,在我国两万个行政村播出。

  近年来,在各级环保宣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环境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环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出现强劲势头。除了环境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外,环保部门还会同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推出了一批反映环保成就、倡导生态文明,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电影、电视剧、话剧、歌曲、相声、小品等环境宣教作品。环境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渗透力显著增强。

  相继推出了环保电影《绿水》、《河长》、《黄河女人》、《绿色风暴》、《海洋》等,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此外,山西省推出了大型原创儿童环保剧《绿动》,山东省推出了少儿环保系列动画片《彩色梦》;环保木偶剧《卖空气的小狐狸》、《金鸡冠的小公鸡》、《大森林里的小伙伴》也于日前在沈阳市精彩上演。

  如何针对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地传播环保知识?

  2010年,我国首套以“分众传播”为特色的大型公益性环境教育系列读物――《全民环境教育读本》第一辑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套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以“量身定做”的方式编写的公益性环境教育系列读物。

  为充分展现30多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现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壮大的历史,环境保护部启动了《中国区域环境保护丛书》编撰出版工作;还组织编写了《生态文明知识读本》,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

  环保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合作,先后完成了《更加重视环保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绩效管理推动地方政府抓紧抓实生态环境建设》课题研究,国务院领导给予了肯定,李克强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作了重要批示,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了课题报告。

  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环境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着人们的环境理念和价值观、道德观。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