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845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公布

2020.10.30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计算中心官网公布了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在各方择优推荐基础上,经专家综合评议及公示,最终确定845个项目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73个)  

 1.新工科理念研究类项目群    召集人:金东寒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LNYJ20200101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新工科建设VR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研究综合性高校组1
2E-LNYJ20200102金东寒天津大学新工业革命时代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重大关键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
3E-LNYJ20200103赵永生燕山大学京津冀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基本路径及发展趋势研究地方高校组4
4E-LNYJ20200104王前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人才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和规范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3
5E-LNYJ20200105徐雷复旦大学综合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再深化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综合性高校组4
6E-LNYJ20200106吴小山南京大学、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产业革命的技术突破探讨理工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高校组1
7E-LNYJ20200107叶民浙江大学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
8E-LNYJ20200108胡吉明浙江大学基于“新专业”“新模式”“新内容”“新方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
9E-LNYJ20200109周天华浙江大学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关键问题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4
10E-LNYJ20200110张庆亮安徽师范大学大国领跑型工业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工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
11E-LNYJ20200111蔡映辉汕头大学新时期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高等工程教育平衡发展策略研究地方高校组4
2.专业结构改革项目群    召集人:高松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ZYJG20200201唐涛北京交通大学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基建”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5
2E-ZYJG20200202闫学东北京交通大学行业特色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7
3E-ZYJG20200203曹庆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新工科的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8
4E-ZYJG20200204尹升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依托学科优势的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7
5E-ZYJG20200205李海涛中国农业大学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相关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7
6E-ZYJG20200206盛鸿宇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学以致用、通专融合-新工科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8
7E-ZYJG20200207杜煜北京联合大学、中国通信工业协会面向区域新经济的地方高校“新基建”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5
8E-ZYJG20200208王树新天津大学面向未来的新工科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6
9E-ZYJG20200209巩金龙天津大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问题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6
10E-ZYJG20200210郑清春天津理工大学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7
11E-ZYJG20200211朱立光河北科技大学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7
12E-ZYJG20200212王伟防灾科技学院多学科交叉复合的防震减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工科优势高校组7
13E-ZYJG20200213任慧平内蒙古科技大学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面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升级改造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7
14E-ZYJG20200214张树彪大连民族大学基于学科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7
15E-ZYJG20200215吴松涛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学会国土空间规划领域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8
16E-ZYJG20200216雷星晖同济大学面向未来一流工程人才培养需求的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实施路径的同济探索与实践 工科优势高校组7
17E-ZYJG20200217周玲华东理工大学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8
18E-ZYJG20200218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的“加减乘”机制及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地方高校组6
19E-ZYJG20200219张明倩上海外国语大学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综合性高校组8
20E-ZYJG20200220夏春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层次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7
21E-ZYJG20200221梅锦春南京理工大学面向未来,“双链”融合,构建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共同体——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5
22E-ZYJG20200222罗志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研究地方高校组7
23E-ZYJG20200223乐传永宁波大学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的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大学若干专业为例地方高校组7
24E-ZYJG20200224黄友锐安徽科技学院基于OBE理念的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地方高校组8
25E-ZYJG20200225王晓峰 合肥学院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模块化课程池”建设的实践研究地方高校组8
26E-ZYJG20200226曾志兴华侨大学新工科背景下侨校特色的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7
27E-ZYJG20200227周水庭厦门理工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联盟框架下的福建省“先进制造”类专业改造升级实施路径的探索地方高校组7
28E-ZYJG20200228邢建平山东大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国家战略“北斗新时空+智慧产业”微专业协同育人新机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5
29E-ZYJG20200229孙康宁山东大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目标导向的新形态课程、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8
30E-ZYJG20200230贺赛先武汉大学综合性高校专业大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7
31E-ZYJG20200231季铁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工科·新设计”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6
32E-ZYJG20200232高松华南理工大学引领未来的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5
33E-ZYJG20200233吴景深南方科技大学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地方高校组8
34E-ZYJG20200234柏伟重庆科技学院行业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7
35E-ZYJG20200235杨晓波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领域“卡脖子”技术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创新育人的示范性新工程教育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组5
36E-ZYJG20200236黄廷祝电子科技大学在全校所有工科专业落实建成“始于新生、贯通四年、逐级挑战、基于项目的新工科课程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组8
37E-ZYJG20200237兰剑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交叉强体、思维强基、校企强新,工科优势高校专业革新路径研究与实践——以西安交大为例工科优势高校组7
38E-ZYJG20200238魏成伟新疆工程学院新工科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地方高校组8
3.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群    召集人:郭东明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GCCRC20200301刘向东北京理工大学国际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5
2E-GCCRC20200302Jay Siegel天津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新工科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科优势高校组25
3E-GCCRC20200303顾佩华天津大学未来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8
4E-GCCRC20200304郭东明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同窗友情”国际合作育人新举措  构建新工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组25
5E-GCCRC20200305王兴平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一带一路”的城乡规划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27
6E-GCCRC20200306周汝光江苏师范大学面向中俄语言国家的融通工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5
7E-GCCRC20200307李尔平浙江大学依托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5
8E-GCCRC20200308谢志远衢州学院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6
9E-GCCRC20200309宋家友郑州大学中德跨国校企联合2+1+X双学位柔性培养模式研究综合性高校组25
10E-GCCRC20200310付玲华中科技大学面向新工科的交叉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科优势高校组25
11E-GCCRC20200311冯晓云西南交通大学基于“一带一路”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铁路工程教育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7
12E-GCCRC20200312岳昆云南大学“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地方高校组27
13E-GCCRC20200313束洪春昆明理工大学、中国金属学会认证驱动构建南亚东南亚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体地方高校组27
14E-GCCRC20200314徐忠锋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西部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及资源平台建设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6
15E-GCCRC20200315冯耕中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背景下国际化管理创新人才需求和培养体系研究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5
4.个性化培养模式项目群    召集人:来茂德、马宏伟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GXHPY20200401林慧苹北京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2
2E-GXHPY20200402卢苇北京交通大学聚焦智能交通行业高端软件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2
3E-GXHPY20200403李家俊天津大学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未来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0
4E-GXHPY20200404陶文源天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需求导向、聚焦关键,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工科优势高校组12
5E-GXHPY20200405张丽珍山西大学面向区域产业需求的政校企协同共建产业研究院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1
6E-GXHPY20200406李晓雪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区航空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7E-GXHPY20200407罗钟铉大连理工大学新工科背景下聚焦大型工业软件的“一体两翼”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2
8E-GXHPY20200408王秀山大连工业大学行业院校新工科视域下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9E-GXHPY20200409谢华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对接浦东“硬核”产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10E-GXHPY20200410来茂德中国药科大学创新药物产业学院建设及制药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工科优势高校组11
11E-GXHPY20200411陈光亭台州学院面向区域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12E-GXHPY20200412张积林福建工程学院面向区域产城协同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实践探索地方高校组11
13E-GXHPY20200413尤垂桔三明学院基于新工科的ICT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14E-GXHPY20200414徐枞巍莆田学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面向行业及区域融合应用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15E-GXHPY20200415舒坚南昌航空大学面向航空软件高端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2
16E-GXHPY20200416杨斌江西理工大学面向稀土领域的现代产业学院“校政企协”多主体育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地方高校组11
17E-GXHPY20200417崔立真山东大学以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2
18E-GXHPY20200418李玉霞山东科技大学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产业引领型机器人产业学院建设地方高校组11
19E-GXHPY20200419王宗敏中原工学院面向融媒体领域的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0E-GXHPY20200420苏晓红平顶山学院面向“中国尼龙城”战略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1E-GXHPY20200421刘德富湖北工业大学新工科视域下多方协同的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2E-GXHPY20200422彭希林邵阳学院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3E-GXHPY20200423王振宇华南理工大学面向国家与“大湾区”高端人才需求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工科优势高校组12
24E-GXHPY20200424马宏伟东莞理工学院地方高校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5E-GXHPY20200425吴郭泉贺州学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构建为例地方高校组11
26E-GXHPY20200426文俊浩重庆大学聚焦智能工业和智慧城市软件高端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2
27E-GXHPY20200427王平重庆邮电大学面向区域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28E-GXHPY20200428吕建成四川大学面向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川大-华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0
29E-GXHPY20200429张国胜云南大学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丝路”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1
30E-GXHPY20200430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高精尖缺引领、学科跨界融合、项目实战驱动——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的构建探索工科优势高校组10
31E-GXHPY20200431王小华西安交通大学面向中西部产业亟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论与实践:以研究型大学为例工科优势高校组11
32E-GXHPY20200432郑江滨西北工业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高端软件人才培养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2
33E-GXHPY20200433崔江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11
5.多学科交叉项目群    召集人:郑泉水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DXKJC20200501李双寿清华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学科交叉、虚实结合、校企协同、赛课融合的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竞赛平台工科优势高校组20
2E-DXKJC20200502郑泉水清华大学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建构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9
3E-DXKJC20200503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与管协同模式工科优势高校组9
4E-DXKJC20200504黄心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智能时代工艺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5E-DXKJC20200505张远中国传媒大学面向融合媒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6E-DXKJC20200506许宝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科交叉多方协同的信息特色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7E-DXKJC20200507张建成北京联合大学智能时代多学科交融的地方高校新工科教育组织模式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8E-DXKJC20200508戴兰宏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9E-DXKJC20200509李家俊、曾勇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构建跨校联动大规模适用新模式,协同推进新工科教育再出发 工科优势高校组2
10E-DXKJC20200510王世斌天津大学、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跨学科创新型新工科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9
11E-DXKJC20200511朱志良东北大学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9
12E-DXKJC20200512孙大志吉林化工学院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13E-DXKJC20200513于合龙吉林农业大学高等农业院校新工科与新农科交叉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14E-DXKJC20200514殷明浩东北师范大学 多学科交叉本硕博贯通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15E-DXKJC20200515陈江平上海交通大学面向未来技术的学科交叉平台建设,赋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    工科优势高校组9
16E-DXKJC20200516姜兆亮山东大学“智能+”多学科融合新工科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17E-DXKJC20200517黄林冲中山大学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9
18E-DXKJC20200518李丽娟广东工业大学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19E-DXKJC20200519曾强重庆交通大学“桥梁+艺术”跨学科柔性融合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0E-DXKJC20200520周建庭重庆交通大学基于学科交叉与多元协同的复合创新型“智慧桥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1E-DXKJC20200521傅敏重庆工商大学强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4+N”模式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2E-DXKJC20200522申小蓉电子科技大学跨学科专业建设推动跨界双创人才的培养—“iArt交互新媒体”辅修专业和“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9
23E-DXKJC20200523许丽佳四川农业大学涉农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4E-DXKJC20200524张俊贵州商学院“工科为主体、法商作两翼”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工程教育组织模式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5E-DXKJC20200525米玛顿珠西藏农牧学院高原农业院校“融创”工程教育理念体系教学实践研究地方高校组9
26E-DXKJC20200526张友鹏兰州交通大学行业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组织模式优化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27E-DXKJC20200527谢平青海师范大学面向区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9
6.协同育人项目群     召集人:胡敏强、徐晓飞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XTYR20200601聂祚仁北京工业大学面向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的材料新工科实习实训平台与制度体系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23
2E-XTYR20200602龙腾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验资源综合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4
3E-XTYR20200603黄河燕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面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线上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工科优势高校组24
4E-XTYR20200604李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涉农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5E-XTYR20200605谢庆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政、企、校”全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1
6E-XTYR20200606盛鸿宇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机电装备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探索——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为例地方高校组21
7E-XTYR20200607孟燕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1
8E-XTYR20200608周淑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特色高校多主体协同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2
9E-XTYR20200609王金海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可穿戴智能医疗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地方高校组22
10E-XTYR20200610郎利影河北工业大学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及资源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11E-XTYR20200611王永青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形态共享型“云工训”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工科优势高校组24
12E-XTYR20200612袁晓光沈阳工业大学面向新工科的“五重结合 六化一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13E-XTYR20200613赵军吉林大学“整合资源·深度融合·多元合作”的创新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2
14E-XTYR20200614蔡国伟东北电力大学行业特色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15E-XTYR20200615窦立军长春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组21
16E-XTYR20200616徐晓飞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及评价 工科优势高校组21
17E-XTYR20200617马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仿真学会新工科人才培养仿真创新平台建设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18E-XTYR20200618吴林志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新工科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工科优势高校组21
19E-XTYR20200619郭媛齐齐哈尔大学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普通院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20E-XTYR20200620孙智慧哈尔滨商业大学包装印刷产业学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21E-XTYR20200621吴杰复旦大学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虚拟现实创新实践中心综合性高校组22
22E-XTYR20200622王广斌同济大学、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基于价值共创的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多元合作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科优势高校组21
23E-XTYR20200623孔垂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24E-XTYR20200624张绍良中国矿业大学行业特色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25E-XTYR20200625许正宏江南大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多元协同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三三三”协同育人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组22
26E-XTYR20200626施卫东南通大学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27E-XTYR20200627汪小旵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共赢联动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2
28E-XTYR20200628胡敏强南京师范大学产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29E-XTYR20200629邹奉元浙江理工大学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工科时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0E-XTYR20200630沈希浙江师范大学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多元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31E-XTYR20200631蒋云良湖州师范学院差异需求、共同追求、多主体协同——地方师范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2E-XTYR20200632蔡敬民安徽大学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新工科”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3E-XTYR20200633吕珺合肥工业大学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1
34E-XTYR20200634魏先文安徽工业大学地方工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再深化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5E-XTYR20200635王玉皞南昌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36E-XTYR20200636甘诚智宜春学院地方高校IT人才培养“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7E-XTYR20200637熊春如新余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38E-XTYR20200638魏修亭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模式实践与创新地方高校组21
39E-XTYR20200639杜玉杰滨州学院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民航新工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40E-XTYR20200640范辉山东工商学院以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依托山东省未来智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新工科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地方高校组22
41E-XTYR20200641杨小林河南理工大学基于行业转型发展的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地方高校组22
42E-XTYR20200642张伟南阳理工学院新工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43E-XTYR20200643卢红武汉理工大学面向三大行业人才新需求的多域协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44E-XTYR20200644左明章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新工科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1
45E-XTYR20200645陈世强湖北民族大学欠发达地区高校“三协同、一共享”新工科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46E-XTYR20200646吴昌林武昌首义学院基于“OBE模式”的校企“共建共赢”新工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47E-XTYR20200647蔡立军湖南大学“三融合三突出一引领”的创新型工程训练平台构建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2
48E-XTYR20200648丁跃浇湖南理工学院“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地方高校新工科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49E-XTYR20200649陈岳堂湖南工程学院“三维协同、四链融通”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50E-XTYR20200650郑文惠州学院面向惠州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51E-XTYR20200651明仲深圳大学深圳大学腾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地方高校组21
52E-XTYR20200652成洪波东莞理工学院新工科产学深度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地方高校组21
53E-XTYR20200653周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四创育人”平台为中心,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圈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54E-XTYR20200654夏海英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芯片产业校企产学研融合创新发展与实践模式研究地方高校组21
55E-XTYR20200655杨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西部地区校政企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56E-XTYR20200656罗远新重庆大学面向新工科的学生交叉创新中心建设与实施工科优势高校组22
57E-XTYR20200657胡学刚重庆邮电大学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新工科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58E-XTYR20200658黄伟九重庆文理学院基于“产城校景”共生的地方本科高校“四链”融通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59E-XTYR20200659罗怡重庆理工大学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CDIO模式的全周期工程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地方高校组24
60E-XTYR20200660李秋实西华大学基于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工程研究中心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61E-XTYR20200661刘保县成都工业学院面向成渝经济圈新工科ICT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多方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62E-XTYR20200662陈云坤贵州师范大学基于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喀斯特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工科人才实践平台建设地方高校组22
63E-XTYR20200663冯建刚西藏农牧学院面向新工科的“三层次、多形式”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64E-XTYR20200664索朗白姆西藏大学西藏大学新工科产教融合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1
65E-XTYR20200665贺小伟西北大学面向智慧教学的新工科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地方高校组24
66E-XTYR20200666肖国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2
67E-XTYR20200667贾丽霞新疆大学面向新疆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形态复合型教学资源体系构建地方高校组24
68E-XTYR20200668赵冬梅新疆大学新疆地区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地方高校组22
7.师资能力标准体系探索与构建项目群   召集人:曾勇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SZNL20200701计卫星北京理工大学基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工科师资培训体系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15
2E-SZNL20200702赵美蓉天津大学工学院院长教学领导力提升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4
3E-SZNL20200703于剑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行业院校多层级、多类型教师培训体系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5
4E-SZNL20200704齐恩平天津商业大学“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地方高校组15
5E-SZNL20200705徐林东北大学面向新工科的智慧环境下“智能+”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7
6E-SZNL20200706赵友涛大连海事大学“双师双能型”航海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5
7E-SZNL20200707付君吉林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三融-三化-双反哺”的新工科师资双向共融交流机制研究综合性高校组16
8E-SZNL20200708熊宏齐东南大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虚拟仿真的新工科实验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7
9E-SZNL20200709李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融合”视域下机电类教师队伍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6
10E-SZNL20200710李仲阳湖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立体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5
11E-SZNL20200711陈桂林海口经济学院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新工科师资能力标准体系构建与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研究地方高校组13
12E-SZNL20200712曾勇电子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教学领导力提升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4
8.工程教育质量系列标准建设项目群   召集人:汪明义、沈火明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GCJYZL20200801闫广芬天津大学、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人才培养常态监测与质量提升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9
2E-GCJYZL20200802何桢天津大学、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理念下的专业认证制度体系构建工科优势高校组31
3E-GCJYZL20200803齐二石中国电子劳动学会新工科建设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工科优势高校组33
4E-GCJYZL20200804程芳琴山西大学多元视角下新工科学生学习力与就业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和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9
5E-GCJYZL20200805孙桓五太原理工大学地方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质量评价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30
6E-GCJYZL20200806吕晓琪内蒙古工业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三级认证标准构建地方高校组32
7E-GCJYZL20200807李志义大连理工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三级认证标准构建工科优势高校组32
8E-GCJYZL20200808陈兴文大连民族大学基于OBE的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达成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29
9E-GCJYZL20200809王丽霞吉林建筑大学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有效衔接的专业建设新机制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33
10E-GCJYZL20200810李亚东同济大学新工科专业三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及实施办法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32
11E-GCJYZL20200811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学生学习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综合性高校组29
12E-GCJYZL20200812张炜浙江大学学习科学视域下我国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9
13E-GCJYZL20200813杨文斌广东工业大学面向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的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9
14E-GCJYZL20200814沈火明西南交通大学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9
15E-GCJYZL20200815余敏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构与质量体系的优化路径地方高校组29
16E-GCJYZL20200816汪明义四川师范大学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新工科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9
17E-GCJYZL20200817范菁云南民族大学“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学习质量提升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9
18E-GCJYZL20200818苗启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以学为主,产出导向,混合空间下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29
9.创新创业育人项目群    召集人:刘华东     
序号项目编号负责人姓名单位项目名称组别指南编号
1E-CXCYYR20200901李双寿清华大学面向产业前沿的跨学科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E-CXCYYR20200902吴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竞教融合”的新工科绿色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与模式探索工科优势高校组20
3E-CXCYYR20200903王荣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挥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8
4E-CXCYYR20200904李勤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突出行业特色的“平行课堂”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5E-CXCYYR20200905董向前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涉农工程类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6E-CXCYYR20200906靳厚忠中央财经大学 “新工科”背景下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综合性高校组19
7E-CXCYYR20200907戚银城华北电力大学新工科背景下ICT交叉融合领域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8E-CXCYYR20200908孙红文南开大学“六层次一体化”新环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8
9E-CXCYYR20200909施亮星天津大学、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创融合的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18
10E-CXCYYR20200910樊智勇中国民航大学民航新业态下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11E-CXCYYR20200911王淑芳河北大学“科-专-创-场”四位一体双创实践平台构建与实践 综合性高校组20
12E-CXCYYR20200912付超河北师范大学师范性跨学科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地方高校组18
13E-CXCYYR20200913吴跃焕太原工业学院“五位一体”能力导向的新工科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14E-CXCYYR20200914潘一山辽宁大学产教融通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与保障地方高校组20
15E-CXCYYR20200915朱泓大连理工大学新工科人才“两结合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工科优势高校组20
16E-CXCYYR20200916端木琳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新工科背景下建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虚实结合实践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工科优势高校组20
17E-CXCYYR20200917公丕国沈阳工学院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18E-CXCYYR20200918孙晓颖吉林大学基于梦工场的跨学科、项目式、国际化的“三创教育”体系与模式研究              综合性高校组18
19E-CXCYYR20200919任玉珊北华大学“一主多样”“多元支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工科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20E-CXCYYR20200920宋志伟黑龙江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21E-CXCYYR20200921李春江佳木斯大学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2E-CXCYYR20200922张佳薇东北林业大学多元融合,特色支撑:林业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3E-CXCYYR20200923胡波复旦大学新工科背景下适应交叉融合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8
24E-CXCYYR20200924许涛同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造力与创新创业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5E-CXCYYR20200925韩韬上海交通大学深融合、可评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6E-CXCYYR20200926吕岳华东师范大学ICT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综合性高校组18
27E-CXCYYR20200927吴迪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层次现代工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综合性高校组20
28E-CXCYYR20200928孙伟锋东南大学新工科理念下“知识链”与“实践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工科优势高校组18
29E-CXCYYR20200929汤勇明东南大学、中国真空学会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20
30E-CXCYYR20200930孙爱武淮阴工学院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9
31E-CXCYYR20200931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跨界融合、通专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32E-CXCYYR20200932王卫红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专创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和保障地方高校组20
33E-CXCYYR20200933徐小洲浙江传媒学院传媒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34E-CXCYYR20200934胡兆吉南昌大学面向新工科的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35E-CXCYYR20200935辛公明山东大学、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引领,交叉驱动,课程、项目、平台和竞赛协同推进,探索新工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综合性高校组18
36E-CXCYYR20200936刘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面向新工科的“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37E-CXCYYR20200937张元河南工业大学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38E-CXCYYR20200938何欣河南大学“政产研学创”五位一体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39E-CXCYYR20200939王文格湖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新工科背景下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工科优势高校组18
40E-CXCYYR20200940刘升学南华大学“产业+”视角下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保障地方高校组20
41E-CXCYYR20200941王海林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精准培养模式研究地方高校组18
42E-CXCYYR20200942丁文霞东莞理工学院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校企联合“五跨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43E-CXCYYR20200943刘向君西南石油大学行业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18
44E-CXCYYR20200944蔡勇西南科技大学设计思维驱动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0
45E-CXCYYR20200945陈昌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体系建设地方高校组19
46E-CXCYYR20200946蒋晓艳西藏农牧学院新工科背景下西藏地方院校“广参与”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与实践地方高校组20
47E-CXCYYR20200947肖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融引领、四院协同、四化支

中国农业大学计算中心官网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