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小板抗体筛选中的应用(一)

2021.4.26

       【摘要】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在检测血小板抗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分别对146例血液病患者(实验组)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146例患者中检出血小板抗体28例。11例输注机采血小板少于3个治疗量的血液病患者均未检出血小板抗体;输注3~9个治疗量的患者63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70%);输注10~19个治疗量的患者41例,8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9.51%);输注20~29个治疗量的患者22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27.27%);输注大于30个治疗量的患者9例,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66.67%)。结论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量和次数相关。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MGIA)检测血小板抗体简单快速,准确可靠,值得选择。

       【关键词】 微柱凝胶免疫分析技术 血小板抗体 检测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输注对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的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2],血小板输注还可降低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后严重的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病死率[3]。然而,多次输注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的发生率可达30%~70%[4],其原因与反复输注引起血小板抗体(HLA和HPA抗体)产生密切相关。采用一种简便、快速又经济的方法筛选血小板抗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使用微柱凝胶技术检测血小板抗体,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取我院血液科146例接受机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例,骨髓瘤和淋巴瘤6例,骨髓增升异常综合征3例,珠蛋白合成障碍贫血患者43例。14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时均无发热、败血症、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故排除了这些非免疫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同时,我们选择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材料

       6孔微柱凝胶板(长春博德);指示红细胞,包被有抗人IgG抗体。交联试剂:含抗人IgG抗体,但与指示细胞上的抗人IgG抗体不同属源,为“O”型血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
  
       1.3  检测原理与方法

       将受检者血清、多人份供者混合血小板悬液(机采血小板用5倍0.5g·L-1 EDTANa2)稀释)和指示红细胞各50μl依次加到微柱凝胶中,37℃孵育10min。指示红细胞上包被有抗人IgG抗体,该抗体通过Fc段与指示红细胞结合,若受检者血清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则结合于该抗体Fab段,形成“指示红细胞(抗人IgG抗体)—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复合物,再加入0.5ml交联试剂,则可将其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微柱在一定离心力(1000r·min-1)的作用下,由于分子筛效应,这种网状结构浮于凝胶表面,与游离红细胞分开,而且凝胶还可将不同凝集程度的复合物分开,形成可疑(±)至阳性凝集(++++)。若受检者血清中无血小板抗体,则不能形成网状结构,指示红细胞经离心后沉于凝胶底部,即为阴性。

       1.4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表明受检者血清中存在血小板抗体,形成了网络状血凝复合物,判断为阳性。阴性结果:指示红细胞沉降于凝胶管底部,则提示未检测到血小板抗体,不形成网络状血凝复合物,判断为阴性。

       1.5  血液来源

       所有血液制品均来自深圳市血液中心。患者输注血小板每袋为10个单位,即1个治疗量,每个治疗量(袋)内含血小板总数约2.5×1011个。

       2、结 果

       2.1  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

       见表1。表1  不同类型血液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