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的基本介绍

2023.1.10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酶缺乏病。因肝、肾组织中缺乏1-磷酸果糖醛缩酶或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活性下降,从而使1-磷酸果糖不能裂解而储积于细胞内产生病变,同时因不能产生ATP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若给患者输注果糖可产生Fanconi综合征复合肾小管功能障碍,若杜绝果糖则肾小管功能正常。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肾皮质细胞内降解1-磷酸果糖的醛缩酶缺乏,小管上皮细胞内磷酸盐减少,对腺苷脱氨酶(ADA)的抑制作用减弱,以至ADA活性增强,使腺苷脱氨生成次黄苷(inosine),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再由黄嘌呤氧化酶作用生成尿酸。故产生低磷高尿酸血症。另外,由于磷可增加肾皮质中ATP产生率,使果糖转化为α-磷酸甘油,当低磷血症时,ATP生成减少,也会影响到能量供应。由此可见1-磷酸果糖不是毒性代谢产物,它不抑制酶系统,而是由于磷的耗空使ATP及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在肾小管细胞某些位点的产生受到很大限制。

  婴儿期因摄食乳糖无症状,当食用果糖或水果时急性发病,摄食后20~40min出现呕吐、腹泻、低血糖与高尿酸血症,2h后出现急性Fanconi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肝大。及时停止摄入果糖,治疗低血糖,病情可能缓慢逆转,否则可直接威胁生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