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PM2.5实时在线浓缩暴露系统应用于PM2.5致病机制的研究

2020.5.19

大气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大量的毒害物质,可以深入肺脏内部,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以PM2.5为主的空气颗粒物污染可以导致下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癌,局部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人群过早死亡的发生,对高龄人群、儿童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危害更大。

这几天北京又是重度污染黄色预警。

北京市环境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数据

关于PM2.5对健康影响的急性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有较多国内文献报道反映了这种效应的暴露反应关系。这种人群健康效应包括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总门诊率、心血管疾病门诊率、内科门诊率、总急诊率、心血管病急诊率、总入院率、心脑血管病入院率、呼吸系统疾病入院率、不良生殖结局发生率以及人群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改变等[1]。Chen等所进行的急性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采用两阶段贝叶斯层次模型,定量评估了我国17个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日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每升高10 μg/m3,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0%(95%置信区间:0.18%,0.61%)、0.47%(95%置信区间:0.23%,0.72%)、0.46%(95置信区间:0.19%,0.74%)[2]

流行病学研究只能提供总的颗粒物暴露和致病结果,如住院率、相关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等之间的关系,却不能解析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致病机制。因此,有必要进行人志愿者或动物PM2.5实时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价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国外哈佛大学等研究小组使用自制的PM2.5实时浓缩暴露系统进行了系列深入的研究,分别设计成固定式和移动式的PM2.5实时浓缩暴露系统。进行了肝脏纤维化[3]、糖尿病[4、5]、心血管病(高血压、心血管、心脏病)[6-8]、代谢紊乱[9]、过敏反应、哮喘[10]、神经系统[11]、肺脏炎症反应[12]、肺癌[13]等。研究对象包括人志愿者、敏感动物模型和正常动物的浓缩暴露。浓缩后PM2.5的浓度极个别的研究浓度最高峰值为800-900μg/m3,大部分的研究,浓缩后PM2.5的浓度为100-200μg/m3

PM2.5实时在线浓缩暴露系统原理示意图

为了满足我国科研人员对PM2.5实时浓缩暴露系统的需求,北京慧荣和科技联合中国CDC、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专家团队,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套PM2.5实时浓缩暴露系统。该PM2.5实时浓缩暴露系统主要包括PM2.5采样器、PM2.5浓缩器、动力提供系统、流量控制系统、动物实时吸入暴露系统、污染气流净化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浓度实时监测系统、动物环境监测系统等组成。PM2.5实时采样浓缩系统符合环保部HJ93-2013对采样器的要求,动物吸入暴露系统符合OECD关于动物吸入毒理暴露设备的要求。该系统可以对环境中的PM2.5浓缩6-10倍,可以根据实验的不同目的进行动物的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吸入暴露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东林。中国雾霾天气的现状与挑战,环境与健康展望(EHP中文网站),2013年8月。

[2] Chen R,Kan H, Chen B, et al. 2012. Am J Epidemiol 175(11):1173-1181.

[3] Zheng ZZhang XWang J, et al. J Hepatol. 2015,63(6):1397-404.

[4] Liu CFonken LKWang A,et al. Part Fibre Toxicol, 2014,11:53.

[5] Liu C, Xu X, Bai Y,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 2014,122:17–26.

[6] Rao XZhong JMaiseyeu A, et al. Circ Res, 2014 ,115(9):770-80.

[7] Ying Z, Xu X, Bai Y,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 2014,122:79–86.

[8] Xu X, Yavar Z, Verdin M,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0;30:2518-2527.

[9] Mendez RZheng ZFan Z, et al. Am J Transl Res, 2013;5(2):224-34.

[10] Wagner JGMorishita MKeeler GJ, et al. Environ Health, 2012 ,11:45.

[11] Fonken LK, Xu X, Weil ZM, et al. Mol Psychiatry, 2011 ,16(10): 987–973.

[12] Harder SDSoukup JMGhio AJDevlin RBBecker 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1 ,109 Suppl 4:599-604.

[13] Fernanda Alves Cangerana Pereira, Miriam Lemos, Thaı´s Mauad,et al. CLINICS, 2011, 66(6): 1051-1054.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