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2021.5.14

【摘要】  目的 研究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29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检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129例中,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81例,其余48例为非冠状动脉病变为。81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69.1%),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LDLC浓度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病变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DLC是发生冠心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必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冠心病;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张若青 杨春燕 胡静 张莉    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幸福检验网感染作者对论文的分享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由多基因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各种脂类成分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1]。本文选择12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通过测定颈动脉病变并同时测定其血脂各成分,探讨血脂代谢紊乱在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9例,其中男69例,女6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61±8)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于后期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记录各例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1例)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8例)。

  1.2 颈动脉超声检测 由专人操作HP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二维探头频率7.5 kHz,血流声束<60°C,充分暴露颈部。检查内容: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IMT≥1.3 mm定义为动脉粥样斑块。

  1.3 血脂测定 采集静脉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I)的含量,血脂测定血标本于30 min内离心,分离血清,置 -70℃冻存,于1个月内进行血脂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6例(69.1%),无颈动脉粥样硬化25例(30.9%)。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例(16.7%),无颈动脉粥样斑块者40例(83.3%)。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2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LDLC浓度显著增高。其余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关系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血脂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无论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颈动脉粥硬化的关系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改变,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全身性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2]。国内已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一致性[3]。在本研究中,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占 69.1%,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与上述结论一致。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其发病机制公认的是“损伤反应学说”,一般可分为三个过程:(1)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可以导致动脉内膜发生损伤,使血脂粘附在血管壁上;(2)血脂沉积于损伤的动脉内膜,同时刺激动脉内膜进一步发生损伤,导致更多的沉积;(3)脂肪沉积刺激动脉内壁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增生不断发展连成纤维斑块。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区炎症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能生成强氧化物,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可通过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发动和维持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得以发展,这些经修饰的LDL在进入内膜后接触巨噬细胞后被吞入,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使得胆固醇脂的聚集易化,进一步增加斑块脂质含量,从而促进其斑块不稳定化,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能够增加斑块的表面张力,吸引单核细胞向内膜下迁徙,导致炎性细胞聚集,过多的脂质沉积还可通过促进炎性介质分泌来加重炎性反应,加重动脉粥样硬化[4]。因此在冠心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应将高LDLC放在致病作用的中心位置,把降低LDLC水平作为重点治疗目标。本研究也显示冠心病组血清LDLC浓度显著增高,与上述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在本研究中无论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LDLC是发生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要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指标。

  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为有创检查、潜在的并发症,并且要求昂贵的设备、有丰富经验的操作人员、不能普及。而颈动脉由于位置表浅、解剖标志清楚、超声易于探测,且和冠状动脉有相同的解剖结构特点和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可作为研究冠心病的方法。颈动脉超声简单、方便、低费用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因此通过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和斑块的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可筛选出一些高危人群和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前予以干预措施,如调脂、稳定粥样斑块等治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测结合血脂的检查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指导以及观察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