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这么一件小事,难倒了博士、又难倒了教授博导!

2021.11.29

  辅导熊孩子写作业

  被戏称为21世纪十大酷刑之首

  家长经常教着教着就会产生这种自我怀疑:

  这玩意怎么可能是我亲生的......

  就连985博士妈妈、高校教授也同样hold不住!

  下面来看看

  高学历父母带娃的“爱恨情仇”

  一言难尽的同时,又有点精彩.....

  985博士妈妈辅导作业被气哭

  最近一则视频冲上微博热搜,一个985博士妈妈在辅导女儿写作业时,愣是被急哭了...

  “写了几个生字写了3个小时,我都不想做她妈了;我这脾气我也不想骂她!”

image.png

  这个视频,是江苏的一位爸爸发的,称四年级的女儿做作业,竟把身为985博士研究生的妈妈逼哭了。

  像父母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感觉崩溃的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这则视频之所以引来大家的关注,也是因为这位妈妈是一位985博士。

  大家普遍都觉得博士父母来辅导孩子写作业,应该是很简单轻松的一件事,却没想到他们依然会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被气哭”,让人感到意外。

  但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谁又比谁容易呢?高学历者在教育孩子时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刻,同样很多。

  教授:“我想让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却让我认命”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一段吐槽女儿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

image.png

  丁教授本科就读于北大,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几乎完美避开了父母的学霸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丁教授称,每天放学都让女儿强制学习补课,每次在给女儿辅导作业时,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有时甚至忍不住发火。

  对此,他吐槽“不辅导作业父慈女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丁延庆略带着无奈的感慨道“我想让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却让我认命,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丁教授称,每次看着孩子满脸的不解和委屈,他又觉得自责,孩子确实努力了。看着孩子越来越不开心,他还是决定放弃高压强制,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用之才。

  博导:带70名研究生却教不好女儿

  无独有偶,与丁延庆有着同款烦恼和焦虑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也因为“教不好孩子”上了热搜。

  在其学院官网的教师介绍里张小强的个人资料写着:“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含在读和毕业)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

image.png

  后来张小强在网络平台发文谈自己的教育焦虑,他称:以为自己会比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更会教育孩子,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 ,越发力,效果越差,最后人仰马翻。

  他认为:高学历的父母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期望值也更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父母没有掌握教育心理学,一旦他们认为非常简单的东西,孩子“竟然”不会,就会引发对孩子的不满,带来冲突。

  在这则热搜下面,

  引起了网友们的感概

  更有网友现身说法

  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image.png

image.png

  高学历者的育儿焦虑

  身处在“唯分数”“唯学历”“唯学校”的判断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社会文化中,很多高知父母,都容易进入一种“越越”模式:

  越想平和辅导作业就越容易因为孩子一点儿小迷糊着急,越想自家孩子优秀就越容易看到自家孩子和别家孩子的差距,越想不控制孩子就越容易用怒火吼住不听话的孩子……

  这种弹簧效应的“越越”模式,正是焦虑的体现。为什么高知父母会这么焦虑呢?

  高知父母由于自身的优越,对孩子的期待更高,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变得更加优秀,但每个孩子都不同,孩子和儿时的自己、现在的自己都不能一概而论。

  知识的传授重在“授”,如果不明白每个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没有找到正确而有效的沟通方式,只是以父母的身份去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事,该达到什么目标,就算父母知识渊博,孩子也听不进去。

  尤其是高校教师可能不懂中小学生的教育心理学,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更有部分家长在教育碰壁后没有自我反思,反而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这必然带来更大的冲突。

  高知父母往往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尤其是科研党,忙着搞课题、做实验、发论文还要忙着带娃,时间焦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育儿状态。

  可能对孩子来说只是写个作业,对父母来说,是把工作之外本就不多的空余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学习成长了,所以会更迫切地想看到孩子学习的成效。

  要想孩子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父母首先要放下焦虑,孩子虽小,但他们却往往能很敏感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绪,所以需要父母放松下来,先接纳孩子的不足,用赏识的眼光去激励孩子成长。

  也希望教育能普及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冲出“唯分数”“唯学历”“唯学校”单一评价,减轻父母的育儿焦虑,让父母不再把目光仅仅集中在学习上,看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和成长需求,让孩子在成材的同时,也能保持快乐和爱人的能力。

  有没有觉得比起带娃,还是搞科研简单点?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