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半椎板入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例分析-1

2022.1.02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约占脊柱脊髓血管畸形28.4%,误诊率和病残率较高。既往多采用全椎板切除显露病变,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大,不利于病人早期康复。2013年4月-2018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治疗15例SDAVF,本研究总结SDAVF的临床特征和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男13例,女2例;年龄40~74岁,平均(50.2±7.3)岁;病程4~24个月,平均(10.3±5.4)个月。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横贯性损害。①下肢感觉障碍: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病人均诉有下肢麻木,查体见下肢痛温觉和本体觉减退,感觉障碍平面与瘘口位置不符。②下肢运动障碍: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跛行8例,需扶拐行走5例,坐轮椅2例。③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困难11例,排便困难8例。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2~12个月。4例曾行腰椎穿刺检查,初诊脊髓炎,予激素治疗,病情反而加重。

 

1.2影像学资料

 

病人均行全脊髓MRI、脊髓血管造影和胸腰段脊柱CT重建。MRI可见脊髓表面串珠样血管流空信号,以胸腰段背侧为主;T2加权像见髓内高信号影,脊髓增粗,提示脊髓水肿。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全部脊髓动脉,包括双侧椎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肋间动脉、腰动脉、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影像特征为:根动脉硬脊膜支在神经根袖套穿出硬脊膜处形成瘘口,血管在瘘口处由细突然变粗。瘘口位于胸段9例,腰段6例,均为单一瘘口。瘘口后的引流静脉沿脊髓表面走行,汇入迂曲扩张的脊髓前、后静脉。

 

1.3手术治疗

 

9例SDAVF病人在复合手术室完成(复合手术组),6例在常规手术室完成(常规手术组)。复合手术组在全身麻醉后,先取仰卧位,股动脉穿刺置入长动脉鞘,透视下将动脉鞘远端置于髂动脉并妥善固定,再改为俯卧位,超选供应瘘口的脊髓根动脉,造影确认后以金属标记物置于病人背部皮肤定位瘘口位置。常规手术组术前X-线定位瘘口对应的棘突并以美蓝标记,肥胖病人在摆好体位后再次行术中透视定位。病人均取背部正中切口半椎板入路,保留棘上韧带和棘突,仅分离患侧棘旁肌,显露患侧椎板,切除相邻椎板各1/2。

 

如暴露空间较狭小,可磨除部分棘突根部增加暴露空间。根据定位切开硬脊膜后,可见从硬脊膜走向脊髓表面的引流静脉。复合手术组通过术中造影确认后电凝、夹闭瘘口,再次造影确认瘘口已闭塞。常规手术组采用ICG荧光造影确认瘘口位置,夹闭瘘口后再次ICG荧光造影证实畸形血管不再显影,并可见迂曲扩张的静脉由充盈变为萎陷。严密缝合硬脊膜,确切止血后,硬脊膜外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