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对土壤速测技术若干认识问题的辨析

2019.1.10

  土壤养分速测技术是否应该推广似有不同的意见,这里谈谈对一些问题看法,与关心土壤速测的同志共同探讨。

1.速测技术体系同常规技术体系是否相通相容?

前一段曾经发生关于我国土壤测试体系的讨论,主要是目前国外较先进的ASI浸提体系、Mehlich3浸提体系和传统的常规体系之间如何选择问题。zui后农业部决定暂不改变原有的常规测试技术体系。但是却有人把这个决定作为否定速测技术的依据,来否定速测技术的推广。这是值得商榷的。速测浸提技术是速测技术的核心技术,与前两种引进的体系相比,具有可同时测定氮磷钾的特点。适合我国农村大众的需要,应该说是对世界土壤联合浸提技术的补充和发展(发明)。但是它必须与常规浸提显著相关,才能数据共享。才能作为常规分析的助手和补充,因此对推广慎重一些是必要的。但是,是否与常规显著相关,要经过各地的大量实验,不能笼统的的肯定或笼统地否定。

我们的速测分析技术是常规分析技术衍生而形成的,在15年前就发现联合浸提是提高测试速度的关键,也知道他必须以常规方法为基础,所以一开始就在我校土化教授吴建国指导下运用土壤化学原理,进行了多种浸提方法的选择比较。zui后选定的联合浸提剂的组成中zui易受土类变化影响的速效磷的浸提成分与常规olsen法完全相同(0.5N 碳酸氢钠)。速效钾、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浸提则采用70年代农业部的推荐意见(见《土壤和作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P35页)。也就是说这些成分与常规分析的显著相关是农业部早就认可和广泛应用的。我们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了YN-NPK浸提剂。又经过了配套分析方法的研究开发,使分析方法与浸提剂相适应和技术规范zui优化。应该说这项成果是传统浸提技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以与常规方法的相关性高达0.01的显著水平是不足为奇的。为了更慎重,先后经过7~8个省的实验室检验和全国30个省市近十年的示范推广,经受了长期的使用实践考验。前后已十五年。不但经“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国家验收组的验收,而且在制定行业标准中,已经专家组的审议通过。

我想以上汇报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明这个速测的核心技术体系是严谨和科学的。事实也证明它同常规分析体系完全是共容的。其数据经过简单换算就可以共享,因此速测方法不仅不妨碍或干扰国家常规土壤数据的应用,而且可以随着基层速测的推广扩大了常规数据的应用。因此把农业部关于ASI、Mehlich3测试技术体系的表态延伸到速测上来是不适当的。这样做不但无益反而阻挡了个性化测土服务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质疑速测技术的专家,可能只是出于担心,而并不太了解详细情况,技术推广决策应兼听不同意见。必要时让双方各自都拿出实践的证据,才不致对决策久拖不决。

2。土壤速测能不能科学准确的指导施肥?

“速测就是大差不差,测比不测强”这种看法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普遍看法,当是速测还处于目视比色的原始阶段,这种看法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在许多速测仪厂家仍在把它当做指导思想,例如用容积法取鲜土土样,用直接浸提测有机质,用自来水或井水配药剂等。使用这种技术能否精确指导施肥当然是值得怀疑的。

有人认为速测技术“一般不能科学地准确地指导施肥”,其原因之一是“野外操作,环境难以控制”。这个看法是对速测的误解,以为速测就是指在田间地头检测。实际上并不如此,在田间就地检测必须一户户地等待采土、一个个土样单件测试,因而必然大大降低效率、提高工时成本。违背了速测的基本原则。速测的应有概念是指在农村基层脱离开常规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常用项目的检测。可以在乡镇或村落也可以在流动服务车上,这是速测仪的定位。如果说环境难以控制也主要是环境温度与正规实验室恒温相比变化较大,在常规有效磷测试中在相差10℃条件下可以造成约37~41%的测试误差。而速测在相差10℃条件下可以造成约19~~25%的测试误差,而速测仪可以配置温度修正软件(除我们以外尚无人配置,而且考虑还可以在加热下浸提,因此我们起草的行业技术标准草案没有列入)。所以温度的影响不应成为否定速测准确性的依据。

也有人把“目前速测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推荐施肥指标”作为“不能科学准确地指导施肥”的理由。这似乎看来很有道理。但有几个前提是必须考虑的。*,速测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常规分析的衍生体系,二者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这已经被若干个部级检测中心的验证所证实。因而常规体系所有的推荐施肥指标,速测都可以利用而且已经在应用了。第二,需要先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才能推广吗?开展田间试验,制定施肥指标体系是一件需要举全国之力数十年才能建立起来的,我国的常规分析至今也仍在进行完善、补充和更新。难道常规分析不是边推广边建立和完善的吗?如果先完善指标才能推广,由谁去做呢?要求速测技术研究单位或速测仪制造单位提供施肥指标体系才能推广速测技术不但是脱离实际,即使常规分析也没有历史先例,而且即使要建立这个指标体系,也要靠国家推动。其中各级实验室就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第三,我们认为国家已有常规体系就无需建立速测自己的施肥指标体系,只要建立各地自己的换算系数体系就可以了。否则不但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很可能造成国家信息体系多元化,导致数据缺乏共享。第四,速测----常规换算系数体系的建立并不困难,只要将速测和常规各测三十来个土样,就可以算出来。由于的换算系数必须因地因土壤类别制定,因此它是县级土肥实验室的责任。当前由于农业部的速测禁用令,很多地方没有开展此项工作。这是速测不能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从速测到常规的换算,即使0.01的相关性水平,比起自己建立指标体系也可能增加1%的失误概率。但与不推广速测技术,牺牲个性化测土带来的失误概率相比,应该怎样选择不是很明显的吗?

3.速测仪遇到批量测试就变成慢测仪吗?

有人说“当只有一两个土样时,速测仪才能体现‘快速’,当样品数量3个以上时与常规实验室相比,‘速测’就变成‘慢测’了”。这种说法也是对速测缺乏基本的了解。诚然速测不适于大批量测试。这是因为他是面对基层小批量需要设计的综合测试仪,而不是面对常规实验室设计的单项自动化测试仪。它的定位在基层和流动服务。把速测仪拿到常规实验室相比,同把实验室专用设备拿到基层同综合速测仪相比同样是不合逻辑的。他们各有自己的适用领域。

一个熟练技术员操作一台速测仪,一个小时内同时可以测定4~5个土样。每天可测试30~40个土样。我们的县级实验室几个人?配备了多少仪器?每天可以测定土样也不过是几十个!即便是装备了机械化前处理设备的实验室每天也不过测百余个土样!我问过几位同志,不一定有代表性,这里不便举出。但至少可以说3个土样以上速测就变成慢测是没有依据的,早在国家验收鉴定实验时就已经做过3土样同时测定的平行试验了。就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而言,与实验室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速测之所以快速,主要依靠四个措施:

1)快速测土样含水率,测鲜土无需风干。比起实验室风干要节省几天的时间。

2)土样快速联合浸提,比起常规浸提方法要快好几倍,而常规浸提时间常常占用了分析总时间的70%以上。所以至少可以节省分析时间一倍以上。

3)分析操作的快速方法,包括方法选择、改进或创新,各种分析的时间都有所降低,例如碱解氮常规扩散法要24小时,而速测只要1小时。

4)批量生产供应的与联合浸提技术体系相匹配的成品药剂。免除了使用单位的配制和检验时间。

这些速测技术措施原则上在实验室也同样可以通用。但往往不被采用,例如它不追求测鲜土,不求缩短测试周期,就可以大批风干(可省事),当然就不必须测鲜土水分。他常常使用专用仪,批量测定某一种成分,就无需同时测定氮磷钾也就不必采用氮磷钾联合浸提。再如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滴定,不存在流动服务中滴定管不易便携问题,也就无需采用速测仪比色,测定碱解氮有恒温箱有条件采用碱解扩散,就无需采用速测的简易碱解蒸馏法,实验室配有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度仪,就无需使用速测仪测定钾或微量元素。。。。。凡此种种原因,造成常规实验室即便配备了速测仪也不使用。如果不深入基层做测土服务,又不了解速测仪的定位,不在设备缺乏的条件下工作。就感受不到速测仪的方便快捷作用。加以不进行速测技术培训,县以上实验室的速测仪就派不上用场。对速测仪有某些消极的议论也是可以预料的。这是速测在土肥界名声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4.不少速测仪没有用起来,原因在哪里?

有人认为“速测仪大多数用不起来,说明速测仪不可靠”。这种看法是否符合实际呢?

3~4年,多数在*、二年再购一次就不再购了,可以看出当前用户群多数是短期应用者。


确实,很多速测仪没有用起来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大多数。其中伪劣产品可能占有1/2左右。用不起来是不足为奇的,仅就我们的产品而言大体有以下原因:1)县土肥站在没有建设好实验室之前买了速测仪,也用了一阵子,建成以后就不用了,2)用国家项目款买了速测仪,项目完成了就不用了。或购买只是备用,实际并不需要。放了2年,想用时药剂失效了,也不想买药再用。3)买仪器是为了做售肥的幌子,本来就不想用;或者假肥料低价竞争,使售肥者利润空间过小,无力进行测土。4)购买时不想接受培训,或药剂超期失效,使用时没有测准,就认为是仪器不好。不想使用。5)靠国家款买了仪器,但没钱运转服务。以上五个原因之所以发生而且比例很大,印证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或者没有形成,或者没有运转能力,或者没有对其进行培训服务的支撑体系。而若干年来速测仪购买者相当多数并不是真正的基层服务者,而多数是县土肥站实验室和农业科技项目。从二次购药的用户看只有个别的连续购买

但是到底使用率是多少呢?从我们前几年的统计,用完仪器配带的药剂以后又购买成品药剂的用户数量,大约接近于当年出售仪器的总量,按每台仪器寿命10年估算,平均每台仪器大约使用率仅为==10~15%。如果按短期应用的使用者的使用年数2年计算,则使用率为50~75%,这个比例数据是否也有质量不过关的因素呢?



我们建立了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故障反馈统计制度和PDCA质量管理循环,对所有售出的仪器都有跟踪调查和保修五年的服务承诺。每年都开展春季或秋季服务行动,对质量返修者给予奖励和报销差旅费。统计表明我们的返修率大约为当年销量的1.5%。其中运输造成的损坏约占1/3,使用不当如撒进药液,碰撞摔击、药剂超期,约占1/2,其余为不会使用误以为有故障来返修的。制造和设计的责任主要表现为是抗运输冲击能力不足;售后服务的主要责任是用户培训不足;由于元器件损坏等质量问题返修者,平均每年不到1起。所以用不起来的原因不在于速测仪的质量和性能,而是反映了速测技术的推广至今没有基层服务体系的支撑,反映了个性化测土施肥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

5. 有人反映仪器不准确,和常规测值不一致,是什么原因?

1)用户把速测数据直接与常规相比,不了解需要有换算系数。

2)用若干时间以前土样测定的常规数据,和该土样当前的速测数据相比较,不了解土样养分的会变化或土样受到污染。

3)土样没有经过混匀。把一份土随便分成两份进行检测对比

4)土壤养分含量过高,超过线性区间

5)药剂超过保质期

6)操作不规范:如加入药剂后没有混匀就加入了下一种药剂;比色皿赃污或划伤或外部有水膜未擦干;药剂显色未稳定就检测等。

归结起来主要是用户购仪器后不愿接受培训,缺乏测土基本训练造成的。然而社会上甚至土肥界都往往不论青红皂白,把原因归罪于速测。这是速测名声不振的原因之二。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确有有相当多的速测仪厂家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缺乏基本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法规不全、监管不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速测仪的市场较混乱,产品良莠不齐,社会影响反映不一,加以速测仪作为新生事物,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土壤肥料专家对之也还不够了解。制定技术标准或者采取某些政府行动,又会影响某些人们的既得利益。或者冲击了旧有的秩序。因此遇到各种各样的误解或抵制是可以预料的。

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认准大方向,大力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我国的三农事业急切需要速测技术,而且速测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基层农技体系正在建设,再不采取措施就会错失很多年的进展前景。我国现在三面受敌,和平发展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应在农业部领导下尽快厘清对个性化测土服务和速测技术的认识障碍。在保卫我国粮食安全的战斗中充分发挥速测这支生力军的作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