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肺癌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突变

2019.8.09

作者:刘勇1,2 王荣*1,2 高 岚2 贾正平1 辛晓婷1,2 谢 华1 马 骏1   

作者单位:1(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兰州 730050)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 730000) 
【摘要】  p53基因点突变在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学研究将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肺癌。本实验用PCR扩增包含249位密码子的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p53基因第七外显子,扩增样品分别经96 ℃变性和HaeⅢ酶切处理,以CESSCP、CERFLP、PAGESSCP和PAGERFLP对其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从上样量、时间、检出限和检出率4个方面进行比较。PAGE凝胶浓度为15%;CE筛分介质PEO浓度3.0%,pH 8.2,电压15 kV,温度15 ℃,λex=488 nm,λem=520 nm荧光检测。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CESSCP>PAGESSCP>CERFLP>PAGERFLP。CESSCP可作为大规模肺癌早期诊断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肺癌, 基因突变, 毛细管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单链构象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 引 言

  p53基因是一个具有独特作用的抑癌基因, 突变后具有癌基因作用,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热点[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其第七外显子是突变的集中区域,237~249氨基酸位置的基因编码区是一个高度保守区密切相关的热点区[2]。通过对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降低死亡率,促进其它癌症诊断方法学的研究。

  常用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有: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DNA芯片技术、DNA测序等,其中SSCP和RFLP使用最为广泛。这些方法大多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检测手段依赖平板凝胶电泳,在准确性、灵敏度、检测成本及时间等方面存在不足[3,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毛细管电泳(CE)用于检测基因突变的研究中。Mitchelson等[5]用CE对基因点突变进行了筛查;Felmlee等[6]研究了CE在临床诊断DNA方面的潜在作用;施维等[7]用自制线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柱对寡聚核苷酸的分离进行了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其它检测技术相比,CE具有高效、快速、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在核苷酸分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本实验采用SSCP、RFLP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以及CE对肺癌p53基因突变进行研究,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为寻找科学准确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P/ACE System 5000型毛细管电泳仪、P/ACE System 5000 station数据处理软件、P/ACE Systemlaser module 488 nm激光发射器(美国Beckman公司);石英毛细管柱(河北永年光导纤维厂)。

  聚环氧乙烷(PEO,Mr=300000);限制性内切酶HaeⅢ(TaKaRa);丙烯酰胺、四甲基乙二胺(TEMED)、过硫酸铵(APS,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γ甲基丙烯酰基三(甲氧基)硅烷(MAPS,A Johson Matthey公司);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上海山浦化工有限公司);硼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天津化学试剂厂);SYBR GreenⅠ核酸染料(厦门百维信公司);pUC19 DNA/MspⅠ(HpaⅡ)DNA Marker(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各40例取自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所有标本均来自肺部切除并经病理切片证实。

 2.2 组织DNA提取,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酚氯仿法提取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组DNA。PP5.0软件设计p53基因第七外显子,包含249位密码子突变位点的引物,该位点突变后能引起限制性内切酶HaeⅢ酶切位点(GGCC)消失,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成。上游:5′TAT CTC CTA GGT TGG CTC TG3′,下游:5′TGA CCT GGA GTC TTC CAG T3′,长度为124 bp。PCR扩增条件: 94 ℃变性30 s,60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共28个循环。

  2.3 PAGESSCP检测

  扩增产物加入1/6体积上样缓冲液,96 ℃变性15 min,冰浴5 min,立即上样3 μL,凝胶浓度为15%,125 V电泳8 h;凝胶作常规AgNO3染色。

  2.4 PAGERFLP检测

  酶切体系(30 μL):HaeⅢ 5U、扩增产物9 μL、三次蒸馏水18 μL、缓冲液2 μL。37 ℃水浴1 h,升至80 ℃灭活20 min。扩增产物经酶切后,以15%PAGE检测,样品中加入1/6体积上样缓冲液,125 V电泳6 h;常规AgNO3染色。

  2.5 CESSCP和CERFLP检测

  参考文献[6]的方法涂层毛细管柱,λex=488 nm,λem=520 nm荧光检测,P/ACE System station数据处理软件采集数据。变性处理与酶切样品22 μL分别加入5 μL TBE,3 μL SYBR GreenⅠ,混匀后负极电动进样。采用实验室已确定的PEO分离pUC19 DNA/MspⅠ(HpaⅡ)DNA Marker最佳条件,对肺癌p53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最佳分离条件

  CE分离pUC19 DNA/MspⅠ(HpaⅡ)DNA Marker的最佳条件[8]: 3.0%PEO,pH 8.2,电压15 kV,温度15 ℃。由图1可见,所有DNA片段基本得到基线分离,电泳在15 min内完成,分离效果好,时间短。

  3.2 PCR扩增结果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目的片段长度为124 bp。由图2可见目的片段扩增成功。

  图1 毛细管电泳分离pUC19 DNA/MspⅠ(HpaⅡ) DNA Marker结果

  Fig.1 Result of pUC19 DNA/MspⅠ(HpaⅡ) DNA Marker separation by CE

  1. 26 bp; 2. 34 bp; 3. 67 bp; 4. 110, 111 bp; 5. 147 bp; 6. 190 bp; 7. 242 bp; 8. 331 bp; 9. 404 bp; 10. 489 bp; 11. 501 bp。 图2 p53基因第七外显子扩增结果

  Fig.2 Result of p53 gene exon 7 amplification

  M. DL500TM DNA Marker; 1. 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tissue), 2,3. 肺癌组织(Lung cancer tissue)。

  3.3 PAGESSCP结果

  双链PCR产物发生变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GE可得到3种异常迁移带型: 两条单链带皆发生迁移、多出一条或多出两条单链带,这些都是异常的单链DNA(ss)迁移,由此可判断产物发生了碱基改变。

  对凝胶浓度进行考察:配制8%、10%、12%和15%的凝胶,浓度为8%~12%时,电泳时间较短,约5~7 h,但DNA双链(ds)与ss,ss与ss之间距离较近,不易区分;浓度为15%时,效果较好,电泳时间约8 h。本实验采用的凝胶浓度为15%,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2~5均有异常条带迁移,所有样品中均有dsDNA,以及癌旁正常组织变性得到的ssDNA。

  3.4 PAGERFLP结果

  突变常引起某一区域酶切位点消失,或产生新的酶切位点。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突变基因产生与正常基因长度不同的片段可用于判断突变的发生。PAGERFLP结果见图4。

  扩增产物经酶切后,癌旁正常组织得到85和39 bp两条片段;肺癌组织为124 bp一条片段。理论上15%凝胶最小可分离25 bp DNA片段,但实验过程中癌旁正常组织39 bp这条小片段接近分离低限,PAGE通常检测不到。

  3.5 CESSCP结果

  PCR反应剩余物质在紫外检测的ds之前会产生一些杂峰,采用荧光检测可消除杂峰干扰[8],本实验采用荧光检测,结果见图5。

  图5a 为变性癌旁正常组织扩增样品,10 min前一条未变性完全ds,12.5~15.0 min有两条ss;图5b和5c为变性的具代表性肺癌组织,除有正常样品的ds,ss外,还具有异常ss。

  3.6 CERFLP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和肺癌组织扩增产物酶切后进行CE检测(见图6),10 min内即可完成。对于PAGERFLP检测不出的39 bp 这条小片段,CE则能够清晰地检测到。

  图5 CESSCP结果

  Fig.5 Result of CESSCP

  a. 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tissue); b, c. 肺癌组织(Lung cancer tissue), 1. ds(Double strand); 2, 3. 癌旁正常组织变性后野生型ss(Denaturated wild type single strand of normal tissue); 4, 5. 肺癌组织变性后突变型异常ss(Denaturated mutant type single strand of lung cancer tissue)。 图6 CERFLP结果

  Fig.6 Result of CERFLP

  a. 癌旁正常组织(Normal tissue); b. 肺癌组织(Lung cancer tissue)。3.7 4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从上样量、时间、检出限及检出率4个方面对4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检出率从高到低为:CESSCP>PAGESSCP>CERFLP>PAGERFLP。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4种方法均未检测到基因突变。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CE各个方面都优于PAGE检测方法:完成一次电泳只需要几十分钟,结合荧光检测,无需染色过程节省大量时间,并且上样量为nL级,检出限与检出率比PAGE高,分析时间短、分辨率高、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对于临床检测基因突变十分重要。表1 检测方法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detection methodsPAGESSCPRELPCESSCPRFLP上样量 Sample volume3~5 μL3~5 μLnLnL时间 Time样品处理 Sample treatment20 min~90 min20 min~90 min检测过程 Detection process~7 h~7 h~30 min~30 min总耗时 Total timeconsuming~8 h~9 h~1 h~2 h检出限 Detection limit[10~11]1 ng1 ng10-12 mol/L10-12 mol/L检出率

  Detection rate(%)癌旁正常组织 Normal tissue0(0/40)0(0/40)0(0/40)0(0/40)肺癌组织 Lung cancer tissue27.5(11/40)12.5(5/40)35.0(14/40)17.5(7/40) CESSCP与CERFLP相比,在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检测方面,检出率分别为35.0%(14/40)和17.5%(7/40),CESSC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ERFLP。因此,SSCP结合CE不仅能满足临床检验快速,精确等要求,而且能在基因突变点检测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信息。

  对于癌症这种复杂的疾病来说,仅靠一种检测手段来达到精确诊断,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不同种类的疾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检测方法是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Li DaHu(李大虎), Zhang LingQiang(张令强), He FuChu(贺福初). Hereditas(遗传), 2008, 30(06): 697~703

  2 Chen QiaoYun(陈巧云), Wang Rong(王 荣), Jia ZhengPing(贾正平), Wang YeQiu(王业秋), Liu YuanYuan(刘圆圆), Xie Hua(谢 华), Ma Jun(马 骏).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2007, 35(9): 1305~1308

  3 Nollau P, Wagener C. Clin. Chem, 1997, 43(7): 1114~1128

  4 Righetti P G, Gelfi C. Electrophoresis, 1997, 18(10): 1709~1714

  5 Mitchelson K R, Cheng J, Kricka L J. Tibtech, 1997, 15(11): 448~458

  6 Felmlee T A, Oda R P, Persing D A, Landers J P. J. Chromatogr. A, 1995, 717(1~2): 127~137

  7 Shi Wei(施 维), Zhang YuKui(张玉奎), Chen Nong(陈 农), Zhang Jin(张 津), Wang Lei(王 磊), Zou HanFa(邹汉法). Chinese J. Anal Chem.(分析化学), 1998, 26(1): 1~6

  8 Xin XiaoTing(辛晓婷), Wang Rong(王 荣), Jia ZhengPing(贾正平), Xie Hua(谢 华), Gao Lan(高 岚), Liu Yong(刘 勇), Liu YuanYuan(刘圆圆), Ma Jun(马 骏).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分析测试学报), 2009, 28(4): 379~384

  9 Jing HuiE(敬慧娥), Liu Ji(刘 戟), Ru QinHua(茹钦华), Deng YingPing(邓应平), Luo GuoAn(罗国安), Huang Qian(黄 倩).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1, 18(4): 317~321

  10 Liao Xiang(廖 翔), Ying TianYi(应天翼), Huang LiuYu(黄留玉), Huang PeiTang(黄培堂). Letters in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通讯), 2003, 14(6): 522~524

  11 Lu W, Han D S, Yuan J, Andrieu J M. Nature, 1994, 368(6468): 269~271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