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二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召开 分析测试人才辈出

2019.10.26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10月25日,在BCIEA2019召开之际(相关报道:活动缤纷 展商云集 BCEIA 2019北京开幕),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支持媒体报道了此次论坛。

83517_201910261032311.jpg

83517_201910261034461.jpg

论坛现场

83517_201910261034351.jpg

第一场主持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鞍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晓春教授

83517_201910261035101.jpg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周江教授致辞

83517_201910261033531.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倩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倩带来了题为《微纳颗粒物的天然同位素指纹分析》的报告。刘倩就通过同位素指纹揭示颗粒物的来源、实现PM2.5溯源进行了介绍。发现了PM2.5的Si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规律,展示了Si同位素指纹,并揭示了2013-2017年期间北京地区PM2.5来源的变迁。

  刘倩简介: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化学,在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溯源技术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工作。目前已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0多篇。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7)、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4)、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2014)等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奖(CAIA奖)特等奖(排名第1)、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

83517_201910261034141.jpg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聂舟教授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聂舟带来了题为《基于G四联体的新型分子成像工具》的报告。聂舟介绍到原位生成随机富G序列用于细胞凋亡成像,基于G-四链体构建荧光蛋白模拟物,基于辅因子的模块化DNA比例型传感器,活细胞病毒RNA基因组实时成像等。同时,聂舟将受体改造用于人为定制细胞化学趋向性,将非遗传光调控细胞行为用于活体组织修复等研究。

  聂舟简介: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生物大分子化学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及卢嘉锡优秀导师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 560余篇),近五年论文他引2700多次。获国家发明ZL授权2项,受邀为Springer出版社撰写英文学术专著2章。2015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所属学术期刊《RSC Advances》 Associate Editor。

83517_201910261033361.jpg

第二场主持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梁琼麟教授

83517_201910261035011.jpg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张丽华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丽华带来题为《蛋白质组从定性定量分析新方法》的报告。在高效样品制备方法中,张丽华介绍了基于离子液体的膜蛋白和复合体提取、N-磷酸化蛋白质组的选择性富集;在高灵敏的分离鉴定平台中,张丽华介绍到了On-tip快速富集策略,桥联杂化整体材料等;在高精准的定量方法中,基于二级谱全离子监测的定量分析,无需放大一级质谱分离窗口,可以确保蛋白质组深度覆盖定量的精准度;在高通量的分析平台中,研制了全自动样品处理装置(FAST),可在20 min内实现蛋白质组样品的快速变性、还原和酶解。

  张丽华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中组部“万人计划”;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奖项。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项目。致力于开展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和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发表SCI文章200余篇。

83517_201910261034531.jpg

复旦大学化学系 张凡教授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凡带来了题为《短波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活体多重分析》的报告。张凡介绍到,短波近红外波长范围范围(SWIR)为850 nm – 2500 nm,短波近红外荧光成像在临床方面具有快速、灵敏、无辐射、实时动态成像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穿透深度和分辨率,在活体成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项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无创疾病诊断方法。

  张凡简介:

  复旦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张凡教授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光学物理性质研究、近红外光学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生物医学诊断分析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多篇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 Nanotechnol (1篇),Nat. Commun(5篇),J.Am. Chem.Soc.(7篇),Angew. Chem.Int. Ed.(12篇),Adv. Mater. (6篇),Nano. Lett. (5篇)等材料与化学相关国际一流期刊上,引用超过10000次,H index 50。1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撰写出版英文专著2部(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Nature出版社)。

  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上海市青年英才科技奖等荣誉。同时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执行主编,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国际期刊学术期刊编委。

83517_201910261032481.jpg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黄卫华教授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黄卫华带来了题为《单细胞与亚细胞实时电化学监测》的报告。黄卫华发展了高性能电化学传感界面,提出基于光催化降解原理的电化学传感器光致清洁新思路;建立了弹性可拉伸电化学传感器原位监测形变细胞与组织的方法,为细胞机械信号转导研究提供新手段;建立了纳米电极亚细胞实时探测方法,提升对突触囊泡胞吐以及吞噬溶酶体活性氧平衡的认识水平。

  黄卫华简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单细胞分析、生物电分析化学以及微流控芯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迄今已在Angew. Chem. Int. Ed.,Anal.Chem.,ACS Nano,Chem. Sci.,Lab Chi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90余篇。先后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73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83517_201910261037161.jpg


第三场主持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 金芬研究员

83517_201910261034291.jpg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汪乐余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汪乐余带来了题为《19F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筑与多模成像分析》的报告。汪乐余介绍到,课题组制备的Cu7S4-Au异质结纳米晶,使等离子体共振吸收LSPR在生物透明窗口(800 nm附近)吸收显著增强,有效提高了光热疗效、减少了对于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利用叠氮修饰的多肽(PSI),通过点击化学将炔烃修饰的含19F功能分子嫁接在Cu7S4-Au表面,开发了Cu7S4-Au@PSI-19F/PEG多功能纳米探针,成功用于肿瘤CT/19F -MRI多模态成像指导下的光热治疗研究。

  汪乐余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8月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10月加入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导。主要围绕多功能纳米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化传感与成像分析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在包括JACS、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Mater、Sci. Adv.、NanoLett、Anal Chem、ACS Nano、Small等期刊上共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他引4500多次,相关技术获授权中国发明ZL27项。

83517_201910261033061.jpg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梁高林教授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梁高林带来了题为《细胞内自组装用于生物成像分析》的报告。梁高林介绍到细胞内自组装/解组装可用于生物成像分析-光学、核磁共振成像。梁高林以萤火虫体内的缩合反应为例,介绍了细胞内“智能”自组装,酶活荧光成像。高林以桥连细胞和共轭高分子为例,介绍了点击缩合反应。他表示,利用一个点击缩合反应,实现了细胞内自组装纳米探针和信号放大,实现了细胞内自组装到“解组装”的进阶,实现了时空控制性细胞内自组装。

  梁高林简介: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主要从事分子与细胞显像的研究。迄今为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大部分在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Chem. Int. Ed., Nano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前被引用5000余次,H因子35。先后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项、中国ZL7项、世界ZL1项,美国ZL1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安徽省“百人计划”(2012)、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等资助。

83517_201910261032391.jpg

沃特世公司 Steve Preece博士

  沃特世公司Steve Preece博士带来了题为《使用离子淌度及CCS对复杂化合物的全分析》的报告。Steve Preece博士介绍了离子淌度的基本原理、离子淌度在环境筛查中的优势、离子淌度在药物开发中的代谢物追踪等。同时,Steve Preece博士还介绍了沃特世新的Cyclic MS环形离子淌度技术,并表示CCS值增维度的增加,可以进一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83517_201910261035281.jpg

第四场主持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 王宛

83517_201910261035231.jpg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孙育杰研究员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带来了题为《Mechanistic Stud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y》(转录工厂的机理研究)的报告。孙育杰发展了一种超分辨显微技术研究细胞超微结构及功能,实验结果表明STORM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清楚解析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空间分辨率从300nm提升到约20nm。

  孙育杰简介: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和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致力于发展和运用单分子、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及操纵技术,以在单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如马达蛋白的工作机制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三维结构与功能。近年来在Science, Anal. Chem., Nanoscale., Nature Comm., Mol. Cel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曾获ElsevierScopus 高引青年科学家奖和拜尔学者奖。任中国化学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共聚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单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器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副理事长、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先后主持和承担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83517_201910261035201.jpg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 何耀教授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何耀带来了题为《硅基纳米生化传感与生物成像分析》的报告。何耀介绍到SiNPs由于其无毒或者低毒性,非常适合用来进行生物成像,尤其是长期和实时生物成像。Naked-eye SiNPs荧光能够引导手术,生物相容性荧光纳米探针可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进行长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网膜疾病的实时诊断。在生物传感器研究中,发现硅基SERS对特定DNA靶点的识别准确率达90.28%。

  何耀简介:

  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硅纳米生物成像分析检测技术,为生物/化学分析检测和疾病诊治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引用次数7000余次;授权国家ZL10余项;应施普林格出版社邀请,作为主编,出版系统介绍硅纳米生物技术的英文专著《SiliconNano-biotechnology》。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83517_201910261035161.jpg

多位与会者与主讲人就新技术进行了讨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