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有哪些?

2021.5.29

  一、血小板概念   
  血小板是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血细胞中的一种。它个头比较小,平均直径只有3.1μm, 体积4.0~7.6μm3。由巨核细胞脱落的胞质构成,无细胞核,表面覆有细胞膜。它可以变形,在静止状态下,呈两面凸的圆盘状(附图)。血小板只见于哺乳动物体内。人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很大,正常值为15~30万个/微升。

  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如果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有障碍,都会导致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到每微升7万个以下时,如遇伤破出血将不易止血,若少于4万个,就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在有些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症等虽也有出血症状,但血小板总数多为正常。故检查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有助于对出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二. 血小板输注

  临床多应用于治疗癌症、白血病及骨髓移植的病人。血小板制品有两种:浓缩血小板制品:是从献血者所献全血中分离而来,一般其浓度为血液中血小板浓度的5倍。机采血小板制品:是用专门的血液单采从献血者静脉直接采集的血小板制品,数量更恒定,浓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少。

  为什么需要单独输注血小板呢?
  因为血小板活性下降很快,且其保存条件与全血不同。血小板在新鲜血液中,活性下降很快,6小时后大约只有40%存活,12小时后只有20%存活,这种低浓度的血小板在临床上起不到任何治疗效果。血小板保存条件与全血不同,要求在20-24 ℃ ,不停振荡保存,如果按全血保存条件4 ℃ 保存,则保存效果不好。所以认为“全血中含有所需的各种血液成分,在输全血的同时即能补充所需的血小板”,这种想法是认识上的误区。

  三 . 血小板污染

  (1)血液污染的状况
  由于近几年人们关注经血传播病毒感染, 不断提高检测试剂的性能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传播病毒性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因此, 细菌污染随之上升为输血医学的重大问题。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可在输血后4h内出现下列症状: 发热、寒战、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续发的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少尿、休克、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以及内毒素引发DIC的出血。临床上, 输血引起败血症的严重程度, 主要取决于污染菌的类型、输入量、受血者的身体状况(原发病、白细胞计数、状况)以及是否同时接受抗生素治疗。寒战、发热、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接受血液制品的病人, 在输血前进行了抗生素治疗, 输注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品不一定出现严重的, 但少数病人会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反应。

  (2)血小板污染的状况
  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皮肤共生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和杆菌是血小板污染最常见的细菌。它们在0~6℃不生长, 但却可以残存, 并在血小板贮存的20~24℃条件下迅速繁殖。Currie等指出,血小板在室温下保存,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其细菌污染较高。Blajchman等[2]报道保存第1天的血小板中细菌数目不多, 不易被检测出来, 第3天后细菌数目增加, 其污染率为0.67%。Burstain等研究表明血液的污染比例为1/1000。由于血小板是5~10份混合后输注,所以病人污染机会会增加至1/10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