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动物所利用联合多分子标记等揭示谱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

2013.4.12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研究组通过利用多个分子标记,对红头长尾山雀的谱系地理格局研究发现:分别以线粒体与核基因构建的谱系地理结构并不一致。溯祖分析结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线粒体谱系间存在显著的基因流,甚至在异域分布的线粒体谱系间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IBD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红头长尾山雀种群在线粒体基因上存在距离隔离现象,而这种隔离现象在核基因上并无体现。据此推断,偏雄扩散所导致的偏性基因流可能是促使线粒体和核基因谱系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强调了多遗传标记的结合对于全面揭示种群进化历史和谱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组对绿背山雀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同样发现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不一样的谱系结构,但该不一致性是由于基因进化速率不同而因致的不完全谱系分选所造成。研究发现,绿背山雀的大陆种群扩张时间始于末次间冰期。末次间冰期至末次盛冰期气温逐渐变冷的过程促进了该“耐寒”物种的种群扩张,这一点与研究组早期发现其他鸟类物种的扩张模式不同(如,Qu et al. 2012. Molecular Ecology)。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结果还表明,东亚地区现今的植被类型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末次盛冰期更为相似,而与末次间冰期有较大的区别。更新世冰期气温变化以及台湾海峡的地理隔离,促使该种的种群分化并孕育着物种的分化过程。该研究再一次体现了多遗传标记的联合以及结合生态位分析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运用多基因位点的遗传标记比单一的遗传标记能更全面地反映种群的遗传格局和演化历史,对于全面反映种群的谱系格局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位模型的发展以及末次间冰期和末次最大冰期高分辨率环境图层的建立,为深入了解谱系格局成因、种群历史动态、冰期避难地等提供了新的契机。

  上述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Heredity和Journal of Biogeography。本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92500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1010103901)以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专项(KSCX2-EW-J-2)等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Dai CY, Wang WJ and Lei FM. 2013. Multilocus phylogeography (mitochondrial, autosomal and Z-chromosomal loci) and genetic consequences of long-distance male dispersal in Black-throated tits (Aegithalos concinnus). Heredity (doi:10.1038/ hdy.2012.114).

  Wang WJ, McKay BD, Dai CY, Zhao N, Zhang RY, Qu YH, Song G, Li SH, Liang W, Yang XJ, Pasquet E and Lei FM. 2013. Glacial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n East Asian montane bird, the green-backed tit (Parus monticolu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doi:10.1111/jbi.12055.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