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陈发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须落实“三线一单”

2023.9.01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54.shtm

中新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如何贯彻落实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立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必须强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落实“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生态保护优先,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陈发虎院士表示,青藏高原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几乎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固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周边国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了生态保护优先的基调。而生态保护优先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基本原则,也是区域绿色发展的基石。

在推进落实“三线一单”方面,要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变化监测与评估,识别生态风险来源、类型和强度,建立健全生态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

同时,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持续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和预警。

他指出,具体实施上,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是减少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干扰,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维护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代表性,保护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

三是完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生态敏感区、重大生态风险区和人类活动胁迫区。建议开展“生态雅江计划”,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四是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天然草地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河谷沙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有效遏制生态退化问题。

科学分类施策,协调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治理

陈发虎院士指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因此,要遵循科学原则,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类型和退化程度,宜采取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综合治理的策略。

自然保护地、生态敏感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退化区域实施近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措施。

其中,对于轻、中度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宜通过降低利用强度或封育等自然恢复措施为主、辅助以森林经营和抚育以及草原补播等近自然恢复措施。

对于重度退化生态系统(如黑土滩或沙化草地),如果依靠自然恢复,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恢复,甚至可能难以自然恢复,这时就需要进行人工修复,或者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进行系统治理。

对于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的村、城镇和城市及其周边区域,以及重大建设工程沿线,根据有关恢复生态学原理,宜以人工修复为主,以便较快提升其生态和服务功能。

为国际树立榜样,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陈发虎院士介绍说,青藏高原目前的总体生态情况可以概括为“气候变暖变湿、生态环境总体稳定向好、局部灾害风险增加”。近年来,青藏高原保护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效: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开局良好,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进展,以三江源、珠峰、羌塘等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效显著,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有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退化草地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减缓;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藏羚羊、野驴、雪豹、野牦牛等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增长,极大增强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稳定性,对维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意义深远。

当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亚洲水塔”功能失衡、生态系统脆弱、冻土融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风险频发等。

陈发虎院士建议在现有的中国科学院高寒监测网、野外观测联盟、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观测网、三江源观测等基础上,推进对青藏高原的综合和系统监测,并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科学评估。

一是持续优化青藏高原生态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深化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与技术装备创新,提高数据获取的广度和质量。

二是加强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冰川、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三是在高原关键生态脆弱区和高风险区,构建冰崩、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实时监测预警体系。

四是持续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重点开展拉萨河流域、雅江源、长江源等江河源区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监测研究。

同时,在国际合作方面,推进以中国为主的气候变化应对国际大科学计划,如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TPE)等,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