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4大气颗粒物研讨会 聚焦污染物的“前世今生”

2014.6.05

  2014年5月28日,“2014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大气颗粒物(包括PM2.5)监测新技术、新方法,交流减少减缓PM2.5 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防治新技术,通过研讨会的平台促进我国大气颗粒物监测与防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障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联合主办,由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安徽光机所作为支持单位都有专家参与了此次会议。来自各高校、研究院所、仪器厂商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

116841_201406051558441.jpg

  2014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讨会

  会议邀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和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刘文清院士就我国PM2.5检测体系、环境与健康、大气污染监 测技术方面进行报告,来自疾控中心、中医科学院及各环境化学相关研究院所、实验室、各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的专家进行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PM2.5监测技术及源解析、VOC来源及监测、颗粒物污染与人类健康、环境监测相关仪器等多个方面。

116841_201406051601051.jpg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齐文启研究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齐文启研究员带来的报告是《雾霾治理与PM2.5源解析》。

  雾霾治理不能靠环保,环保部只是一个执行部门,要由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交通部、农业部环保部联合解决才能有效。有人说,治理雾霾至少要20年,我国地域辽阔,工业布局复杂,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差别,因此20年雾霾由于一定好转就相当乐观了,如果重建蓝天白云至少需要30年。治理雾霾需要端正党风、克服浮躁、认真做好源解析,需要政府决策与各部协作,需要从源头抓起,如工业污染源、汽车、飞机、油品升级和治堵等。

116841_201406051602341.jpg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邵敏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邵敏教授带来了题为《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研究》的精彩报告。

  在影响大气环境的颗粒物中,除了PM2.5,更有挥发性有机物VOCs, VOCs是大气中PM2.5和O3生成的重要前体物。中科院数据分析表明,导致华北大气重污染的关键化学组分是颗粒有机物,其在重污染事件中的贡献大于50%,超过硫酸盐。全国VOCs排放量估算存在着较大的误差,气体是如何变成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活性研究都是我们尚在研究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出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来揭示挥发性有机物转化PM2.5的真实过程,来改变PM2.5现有模型,提高整个监测系统的预测能力。

116841_201406051605331.jpg

  中国环境科学院 白志鹏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白志鹏带来的是《基于源和受体测量的PM2.5在线源解析技术》的精彩报告。

  我国颗粒物污染严重,来源复杂,燃煤的贡献明显。现有的源解析模型各异,研究方法的计算原理不同、大气过程的复杂性、源解析结果的含义差别,易导致解析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别。我们目前的源解析工作中仍然缺乏详尽的污染源清单,尚未进行精细化来源解析,缺乏本地化的源谱,技术人员经验不足,缺乏颗粒物源解析定量化技术规范。据此,我们需要加快污染源清单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构建本地化源谱及共享平台,加强技术训练,规范源解析技术方法、成立技术共享服务中心、加强源解析的质量控制、开发和完善CMB源解析软件。

116841_201406051609481.jpg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徐东群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徐东群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国内外空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死亡,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以及医院门诊、急诊病人数目的变化,对一些临床症状、亚临床指标的影响。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控制暴露人群研究,实验动物毒理学研究,可以单独或综合给出空气污染及健康影响的关系。徐东群研究员的报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PM2.5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系。

116841_201406051611411.jpg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吉东生高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吉东生高工的报告题目是《大气气溶胶碳成份测量误差与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大气气溶胶碳成分存在形式多样,其化学和光学特征明显不同,基于不同的热和光行为的假设,以及不同分析步骤的碳成分分析方法将导致碳组分测量结果的差异。报告基于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分析阐述了气溶胶碳成分自动监测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研究不同的分析方法导致气溶胶碳成分的差异,建立可靠的气溶胶碳组分比较和合并方案。

116841_201406051614061.jpg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杨腊虎研究员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杨腊虎研究员在《药物对环境的影响》做了精彩的报告。

  在中国目前有大小不等的制药企业5000余家,分布在全国各地,在生产药物,产生利润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用于其他方面药物的生产,亦是如此。在应用方面,病人服用药物后,在体内产生代谢产物,排泄物的处理,随时随意丢弃的过期药物,使用大量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残留,大量使用农药等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上述这些对空气、水源、土壤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一提的是环境激素的影响,这类激素即便量很少,同样有很大的危害作用,尤其是对于生命体,干扰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使生物体部分内分泌系统失调,引发生殖系统多种病变。

116841_201406051620471.jpg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 刘保献研究员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刘保献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大气颗粒物组分分析》。

  雾霾现象是目前环境的热点现象,大气颗粒物PM2.5会降低能见度,威胁人体健康,影响大气气候。通过分析PM2.5的化学组分,可以了解PM2.5的化学性质,重建PM2.5质量,获取源示踪物信息,是源解析重要前提,是PM2.5有效控制和治理的基础。报告中介绍了PM2.5的组分特征研究、重构技术手段,并对北京市的PM2.5分析结果进行了解读。

116841_201406051623501.jpg

  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 田福林博士

  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的田福林博士做了题目为《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物中PoPs的来源解析研究》的精彩报告。

  受体模型是通过对采样点环境样品(受体)的化学和显微分析,确定镉污染预案贡献率的一系列技术。其最终目的是识别对受体有贡献的污染源,并且定量计算镉污染预案。运用污染物中持久性有机物PTS/POPs的源解析技术,对污染物来源进行解析,有助于判别其主要污染来源,并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受体模型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验证,因而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引发了一些争议,研究者通常使用受体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受体模型有自身的优缺点,污染源指纹谱图至关重要,目前的模型假设不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如何改进“源”到“受体”过程,我们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116841_201406051627061.jp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李玉洁博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李玉洁博士的报告题目是《PM2.5暴露诱发斑块失稳定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应对策略思考》。

  我国对于PM2.5暴露诱发斑块失稳定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PM2.5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正在逐步被认识并引起空前的关注,如何有效防控PM2.5对大众健康的潜在影响已开始成为国民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如何进一步认识到PM2.5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深层机制并有效干预将是心血管研究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热点。探索一条中医药干预PM2.5诱发As斑块进展及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16841_201406051628061.jpg

  北京化工研究院 尹洧研究员

  北京化工研究院的尹洧研究员对《仪器分析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做了精彩的报告。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源解析是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颗粒物的来源,通过源解析的方法可以找到污染源的源头,从而从根本上防治其污染,改善环境空气的质量,对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空气中颗粒物受工农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气候气象、人口等因素影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包含成分和来源方面,其结论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与各个城市具体发展阶段的特征相关,源解析是动态的。随着源解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分析仪器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16841_201406051629321.jp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张晓曦老师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晓曦老师的报告题目是《电袋复合除尘器微细粒子高效捕集技术研究》。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环保领域大范围推广,面对逐渐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电袋捕集微细粒子的试验及工程研究成为除尘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综述了包括布袋纤维表面颗粒层形成及带电捕集机理,预荷电凝并技术和电袋除尘器内部气流分布等在内的主流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电袋复合除尘器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116841_201406051655441.jpg

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 燕泽程副主任

  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的燕泽程副主任在大会最后做总结发言,燕泽程副主任表示,本次大会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环境监测同人类健康、医药学结合起来,希望各位老师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更大的突破。

更多会议报告请关注分析测试百科网的后续报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