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子宫囊性腺肌病病例临床分析-2

2021.12.30

2讨论

子宫囊性腺肌病为子宫肌层内出现1个或多个囊腔,囊腔内含棕褐色陈旧性血性液体,囊腔内衬上皮、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成分,又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瘤(cysticadenomyoma)或子宫腺肌病囊肿(intraduralendometrioticcyst)。子宫囊性腺肌病是一种罕见的腺肌病,术前多难以明确诊断,需结合症状、辅助检查、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才能明确诊断。目前囊性腺肌病可分为两型:(1)青少年型:年龄≤30岁;囊肿直径>1cm,囊腔独立于宫腔且周围被覆增生的平滑肌组织;早期出现严重的痛经。(2)成年型:常见于年龄>30岁的经产妇女,多有引起子宫内膜与肌层间结合带损伤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子宫手术史。

2.1临床表现

子宫囊性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与子宫腺肌病相似,可有逐渐加重的痛经、月经过多、盆腔痛、不孕等,有些甚至没有症状。部分子宫囊性腺肌病可自发破裂而以急腹症表现就诊。子宫囊性腺肌病术前很难明确诊断,常被误诊。

本文中2例均有突发下腹痛,为子宫囊性腺肌病破裂。病例1破裂部位位于黏膜下,囊液流出阴道,空气进入囊腔。病例2破裂口位于浆膜下,囊液流入腹腔,引起腹膜刺激征。2例均有子宫手术史。病例1有剖宫产手术史,影像学及术中探查发现病变部位与剖宫产瘢痕部位关系密切,可能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种植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形成囊性腺肌病,逐渐增大最终破裂。病例2有宫腔镜手术史,宫腔镜操作可能破坏了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间结合带,导致子宫内膜种植于子宫肌层,同时膨宫压力也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细胞进入肌层,形成囊性腺肌病。病例1为单纯囊性腺肌病,没有合并弥漫性腺肌病,病例2则合并有弥漫性腺肌症。因此,我们认为囊性腺肌病根据是否有子宫手术史,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更合理,是否有弥漫性腺肌病并不是囊性腺肌病发病的必须条件。

2.2鉴别诊断

囊性子宫腺肌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子宫肌瘤囊性变、子宫囊肿、梗阻型生殖道畸形和附件区肿瘤等。影像学检查对鉴别该病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是首选方式,能清楚地显示盆腔解剖结构、肿块及出血,能显示子宫肌层和子宫内膜的界限。本文中2例术前均考虑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中探查发现为子宫体肿物,根据术后病理才明确诊断为子宫囊性腺肌病。

2.3治疗

药物治疗可选择复方短效避孕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但是药物治疗只能短期缓解症状,难以治愈,效果欠佳。手术治疗可选择宫腔镜手术、经腹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经腹和腹腔镜囊肿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囊性腺肌病已非常成熟,囊肿切除术可保留子宫,但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以及是否合并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等来决定。本文中2例因术前及术中诊断不明确,患者无生育要求,合并有贫血或急腹症表现,故均选择了全子宫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天宏,王雪,张萍.子宫囊性腺肌病2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1,30(09):719-720.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