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阿米巴菌的历史研究介绍

2023.2.26

  研究情况

  主要有四种阿米巴寄生在人类结肠中,但只有一种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被肯定为可引起人类的疾病。溶组织内阿米巴作为研究最多的肠道原虫经历了120年以上的研究历史。

  1875-1903年

  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类学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早在1875年Fedor Losch发现了该原虫,他称其为肠阿米巴(Amoeba coli),但未曾给予分类描述或提出该原虫与腹泻的关系。以后的16年中也有人提出这一原虫与细菌同时存在于腹泻病人的粪便中,但尚未指出该原虫与痢疾的关系。1891年Councilman和Lafleur在无菌性肝脓肿的脓液中发现了该原虫,才提出了该原虫具非细菌依赖性致病潜力,改称其为痢疾阿米巴(Amoeba dysenteriae)。终于1903年Fritz Schaudinn将这种致痢疾的原虫,命名为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同时他也描述了该原虫的生活史和形态,但存在着许多错误。

  1913-1928年

  1913年Walker和Sellardo曾做了个危险又经典的研究,他们给志愿者吞食从病人体内分离到的虫体,其中有些志愿者出现阿米巴痢疾的症状,而大多数人则无症状,仅在粪便中检出虫体,这提示了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发展成侵入性阿米巴病和无症状感染。Brumpt在1928年正式提出了所谓Two Species Theory,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也有着两个种,其中之一可引起人类侵入性阿米巴,另一种则否,命名为Entamoeba dispar (迪斯帕内阿米巴),但两者生活史、形态相似。这个假设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原虫的流行病学,但还是被忽视了50年。

  1978-1987年

  1978年至1987年,Sargeaunt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对近10000个溶组织内阿米巴分离株进行同工酶分析。将从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分离的虫株称非致病性酶株群(non-pathogenic zymodemes),从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ery)或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 liver abscess)体内分离的虫株有着与之不同的同工酶谱,称之为致病性酶株群(pathogenic zymodeme),同时认为非致病性阿米巴可能与迪斯帕内阿米巴为同一虫株。以后的几年中Tannich、Clark和Diamond分别证实了两种阿米巴虽形态相同,但抗原性和基因完全不同。1993年,正式将引起侵入性阿米巴病的虫株命名为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而肠腔同栖的阿米巴虫株命名为Entamoeba dispar Brumpt,1925。Brumpt的假设几乎在77年以后才得以证实。现在这个命名已经被阿米巴研究领域广泛采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