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理所揭示自然对自我本真性的增强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2024.1.25

  “月明泉声细,雨过竹色新。而间有真我,宴坐方申申。”宋代诗人陈与义描绘了一幅清新、恬静、美好的自然图景。身处其间的人可以体会到日常难以感受到的真我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这首诗提示自然可以促进自我的本真性。

  近年来,现代化对人的异化日益严重,并给现代人带来了大量的现代病。因此,对于真我的追求正成为时代的呼唤。与此相应,自我本真性成为当前自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心理学中,自我本真性是指人们感受和做真实自我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本真性在当代社会益处多。本真性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还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组织有效性等。

  然而,如何促进和提升自我本真性?目前,少量研究关注个体本身特性和部分社会情境与本真性的关系。受上述诗歌等中国传统智慧的启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蔡华俭研究组提出假设,即自然可以促进个体自我本真性,并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为验证这一假设,蔡华俭研究组开展了12项研究,从各个不同方面证实了自然可以促进自我本真性,并剖析了其底层心理机制以及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研究通过两项调查证实了自然和本真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居住地种养花草的被试,比没有养花的被试具有更高的自然联结感和本真性,同时,自然联结感和本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报告的自然联结感越高,本真性也越高。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城市公园参加调查的被试,比在购物广场参加调查的被试报告了更高的本真性,即与真实的自然越近,个体感受到的本真性越高。

  研究通过系列随机实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自然提升本真性的因果关系。研究中,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城市公园(自然环境)和购物广场(城市环境)。现场实验发现,相对于城市环境,身处自然环境的个体报告了更高的本真性。后续的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与自然不同形式的接触(如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和视频、制作自然画)均可显著提升个体的本真性。

  科研人员分别通过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考察了自然促进本真性的底层机制。结果发现,自主性、积极情绪、自尊、正念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中介解释自然对本真性的促进作用。其中,自尊的中介效应尤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结果具有文化普遍性。

  该团队分别通过实验研究和追踪干预研究,对自然促进本真性的后效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自然诱发的本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研究通过视频操纵的方式发现,通过自尊和本真性的连续中介,自然可以增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意义感。该工作通过领养当季绿植的方式进行追踪干预研究。结果发现,为期一个月的绿植养育和观察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本真性,进而降低个体日常感受到的抑郁、焦虑、压力,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意义感。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对自然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亲近或接触均可以提升个体的本真性,提升个体心理健康、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心理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