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巴黎气候大会:2030年左右中国碳排放达峰值

2015.12.01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昨天在巴黎北部勒布尔热的会议中心召开,东道主法国总统奥朗德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场外亲自迎接与会的约150个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会议目的在于达成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协议,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会议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开幕。与会各方将力争在未来十余天里,达成一个新的协议,从而敲定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邀请全体与会代表起立,为最近发生在安卡拉、巴格达、西奈半岛上空、贝鲁特以及巴黎等地的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受害者默哀一分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表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作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此次会议受到全球高度关注。目前,195个与会国家和经济体的近万名代表已到达巴黎。与会者还包括近2000个非政府组织的万余名代表和3000余名各国记者。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呼吁各方肩并肩站在一起,共同认识到彼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差异,同时坚定不移地作出承诺,为子孙后代带来福祉。

  她表示,巴黎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折点,但任务尚未完成,与会各方应该利用这个机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预测的时间表,以实现科学所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与过去几次气候谈判不同,此次巴黎会议最大的看点是有百余位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首日会议。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多国领导人都将发表讲话。

  内存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今年有哪些“大动作”?

  今年6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会见法国总统奥朗德时宣布,中国政府已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如: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等。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共同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承诺携手与其他国家一道确保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重申各自落实国内气候政策。习近平主席在访美期间还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约31亿美元)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奥朗德11月初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法共同发表了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双方决心携手并与其他国家领导人一道努力,达成一项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议,考虑到不同国情,同时考虑2℃以内全球温度目标。

  释疑

  五问巴黎气候大会

  问题一:

  为什么巴黎气候大会如此受瞩目?

  6年前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安排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此次巴黎气候大会的焦点在于能否达成“全球减排新协议”。值得一提的是,约150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的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备受全球瞩目。

  对此,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表示,虽然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也有100余名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参加,但与那次会议不同,这次会议主要是完成2020年后全球气候减排新安排的谈判。因此,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这次会议,是1990年中国参加气候会议谈判以来,第一次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参加气候大会。张海滨说:“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参加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是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背景下,中国最高领导人出现在这个场合传达了一个信号: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给予了最高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愿意以极大的热情来推动巴黎谈判取得新的成功。领导人的出席展示了极大的政治意愿。”

  问题二:

  有哪些地方值得关注?

  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举行。

  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之后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的成果。

  对于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议题,张海滨解释道,就是完成2020年后国际气候新的制度安排。看点之一就是共区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不同责任)。这个原则一直都是谈判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两大力量,一直都在这个问题上博弈,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区原则”,发达国家拼命要淡化,但总的趋势还是淡化。

  张海滨认为,此次大会另一个看点就是“中国气候”外交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要重新塑造“气候外交”。中国在此次会议上扮演的角色有两种:一是中国积极推动会议谈判的角色。中国现在心态不同,过去是“以外保内”,现在是“以外促内”,就是我们过去要保护我们的经济发展空间,但现在中国要绿色发展,这个战略平台使“以外促内”成为倒逼机制。第二个是桥梁角色。中国现在身份非常复杂,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发达国家的水平,中西部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其实最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心情。中国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就是团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这有利于塑造南南、南北的关系。

  张海滨还提到,这次中国赴法国的谈判团由发改委牵头,大概有20多个部门参加。

  问题三:

  谈判前景如何?

  分析认为,巴黎协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形成“2℃”目标实现的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地表温度上升要控制在2℃以内,是被国际社会公认且关系人类发展的重要目标。

  对于这一目标的谈判前景,张海滨认为,应该说这次谈判本身是有力度的。目前,各国的INDC(自主减排贡献)可能很难完成2℃的目标,现在实际可以完成的大概是2.7℃,有些环保组织可能不满意。但是以务实态度看,和之前达成普遍共识的4℃相比,已经是个很大惊喜。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两大难点是“减排”和“资金”。张海滨分析称,资金问题是巴黎气候大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在履约的时候显得更加重要,在当下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困扰西方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兑现向发展中国家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难度也比较大。但这次会议不应视为终点,而是新一轮减排协议的起点。

  据了解,绿色气候基金是2011年在南非德班召开的第17次缔约方会议核心议题之一。其构想是发达国家需在2020年前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对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张海滨也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其实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但是惩罚机制是弱的,这其实反映了环境协议的特点,是“软法”。

  问题四:

  对中国普通人有何影响?

  张海滨认为,很多人关注“巴黎之后,世界将会怎么样”这个议题。因为下一步,巴黎就要看各国如何履约,也就是各国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规划和战略里,比如中国“十三五”规划对于环境的表述,比如目前国家对电动汽车加大支持力度、碳定价等等。

  问题五:

  为什么众多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国家领导人都是在最后一天出席峰会。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则一改往常,商务部网站消息,约150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其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莫迪等。

  对于这一细微变化,张海滨指出,法国其实一直都在反思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会失败,大家讨论后有一个共识,让国家领导人最后到场参加会议、谈判、拍板,其实这错了,气候谈判高度技术性,领导人谈具体的问题,是对谈判无利的。法国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不要邀请领导人,让这些部长安安静静地谈就好了,只要领导人授权了就可以了;第二就是让领导人来,就不要参加具体谈判了,而这种做法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政治推动作用,效果会更好。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