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揭晓:张伯礼院士等5人获奖

2016.11.29

  11月24日,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暨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揭晓。

  经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终审会议决定,将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授予张伯礼院士,以表彰他对中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中医药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2016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授予王喜军教授、刘祖国教授、黄晓军教授、蔡秀军教授,以表彰四位获奖人在他们各自学科领域中所做出的创新性成就和突出贡献。

  张伯礼教授

  评委会表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30余年,是中医内科学专家。带领团队连续承担了3个国家“973”项目——方剂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开拓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相关技术体系,建立了有效组分制备、分析及活性评价等共用技术,建立了基线等比增减、极性分段筛选、药对协同效应等组分配伍优选设计方法,建立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组分中药研发模式和技术路线,对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主持开展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对心肌梗死Ⅱ级预防的循证研究。本研究以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的研究方法,以肠溶阿司匹林为对照,采用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非致死性卒中为主要终点事件,开展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该项目是第一个中医界牵头组织实施的、在WHO试验注册平台注册、国际卫生研究机构参与评价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医药循证研究的范例。率先提出了中成药二次开发策略、方法和关键技术,创立了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研究方向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改委和工信部医药卫生产业发展规划。核心技术应用于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使过亿元中药品种从40余个增加到500余个,过十亿元品种从0个增加到50余个。通过二次开发,大大提高了中药行业集中度,中药大品种群产值约占中药工业总产值的1/3,推动中药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可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参)编专著20余本。

  王喜军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长期从事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及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尤其在中药有效性评价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90年代初,王喜军教授创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为分析中药体内药效成分提供了新途径;进入21世纪,将该理论与代谢组学整合,形成了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阐释中药有效性的理论及方法——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即利用代谢组学技术鉴定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分析有效状态下方剂体内成分的显效形式;将血清中方剂成分与证候生物标记物相关联,提取与证候标记物轨迹变化高度关联的药物成分,发现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解决有效性及其相关科学问题。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理念的形成、方法建立及理论完善阶段。2015年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中医药代谢组学研究专著《Chinmedomics》。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方剂的有效性,推动了证候的精准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挖掘,为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的认知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评价有毒中药的毒性机制、毒性成分及建立配伍解毒的技术和方法。提出并建立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为解决中药有效性、安全性等物质基础问题提供了共性关键技术。

  王喜军教授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源论文150余篇(H指数42);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获国际、国家发明ZL22项。

  刘祖国教授

  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刘祖国,创建了我国首个眼表疾病研究中心及干眼专科门诊,是我国眼表疾病学科及干眼学科的建立者。

  刘祖国教授是我国眼科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他在眼表与角膜疾病领域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创建了我国首个眼表疾病研究中心及干眼专科门诊,是我国眼表疾病学科及干眼学科的建立者。刘祖国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用脱细胞方法处理动物角膜来解决角膜来源的思路,并发明了新的脱细胞方法构建猪板层组织工程角膜,在国际上第一个报道了用此方法构建的猪板层组织工程角膜移植到人获得成功。研究发现干眼会引起视力改变,提出了干眼会引起视力症状的新观点,改变了传统上关于干眼视功能的观点,列入了2007年国际干眼指南的最新定义,并被国际干眼指南认为是近十年来干眼领域三个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目前视力症状已成为干眼诊断的主要症状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应用。在治疗方面,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用环戊硫酮、非甾体激素、羊膜提取液治疗干眼的 3 项新治疗方法,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泪道栓塞、湿房镜、 FK506 及环孢霉素等 4 项干眼治疗新技术,使严重干眼的治愈率由 46%上升到 74%;发明了羊膜提取液、强力霉素滴眼液、人纤溶酶原 K5 蛋白、神经营养因子 Netrin-1 及 KBP 蛋白等 5 种用于治疗干眼及其并发症的药物。他是我国干眼的开拓者,提出了我国干眼的分类方法、诊断标准、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干眼的治疗原则,这些均已列入我国各级眼科学教材及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成为我国干眼临床遵循的标准。

  刘祖国教授已发表文章340篇,其中在SCI收录杂志发表114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及专著 38部,申请公开发明ZL24项(获得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黄晓军教授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防治及血液病治疗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对促进我国血液学研究进步和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晓军教授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血液病专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防治及血液病治疗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对促进我国血液学进步和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晓军教授自1996年始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免疫耐受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非体外去T单倍体移植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于2001-2004,作为领导者之一和实际执行者,主持实施了北大人民医院早期的非去T单倍体移植的临床探索;创建了近年被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自2004年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医院的移植工作,建立并完善了单倍体移植的多项关键技术,逐渐形成近年被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单倍体移植成为全球疗效最好、数量最多的国际中心。该体系被纳入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共识,已成为全国几乎所有移植中心的常规方法,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使我国移植总数持续上升,单倍体供者近2年成为我国第一位的供者来源。建立完善多项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包括国际原创的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GVHD新型防治体系,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疗效最好、数量最多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黄晓军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首次证实口服砷剂可替代静脉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实现不输液、不化疗治愈该型白血病奠定了基础;并发现砷剂耐药的新突变热点区。

  黄晓军教授以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3部,副主编3部。

  蔡秀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长期工作在腹部外科临床一线,通过器械研发、技术创新等攻克了临床实践中的多个难题,拓展了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

  蔡秀军教授长期工作在腹部外科临床一线,通过器械研发、技术创新、术式创建攻克了临床实践中的多个难题,拓展了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范围。①发明切肝器械:对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行了改造,研制出供腹腔镜使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具有解剖、电凝、切断、吸引、冲洗功能,术中不需要频繁更换器械,与超声刀相比,对硬化肝脏具有切肝速度快的优势,节约手术时间。②创建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技术:用发明的器械分离解剖出深埋在肝实质内的管道,根据其粗细分别予电凝和钳夹处理,解决了肝切面出血和胆漏的难题。③创建了腹腔镜下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切肝前仅阻断切除侧肝脏的入肝和出肝血流,同常规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相比,既解决了大范围肝切除术中出血难题,又避免了保留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胃肠道淤血,并且通过肝静脉阻断避免气体栓塞的发生。④国际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其技术要点:采用绕肝带压迫的方法替代传统肝切断实现左右肝交通血流阻断,杜绝了肝切断后创面胆漏的发生;两期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实施,大大减轻手术创伤。

  蔡秀军教授主编、参编国际著作5部,主持和参与制定操作指南3部,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Surgical Endoscopy国际腔镜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获得授权发明ZL1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

  关于吴阶平医学奖

  2007年设立的吴阶平医学奖至今已走过10年,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高级别奖项,鼓励了无数医药界人才为健康事业奋斗。

  截至今年,已有14人获吴阶平医学奖,18人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根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的规定,将分别给予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20万元和10万元的现金奖励。

  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理事长晓萌介绍,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12月20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