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噪声性聋无有效药物治疗重在预防

2018.6.13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随着现代工业和军事的发展,环境噪声普遍存在,噪声污染成为世界性七大公害之一。正常环境噪声强度在30~40 dB,比较安静舒适;当超过 50 dB(夜间为45 dB)就可能影响睡眠和休息,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当环境噪声超过 70 dB 就会干扰正常的谈话交流,使人感到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长期工作或生活在 90 dB 以上(国家噪声容许的上限)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无论暴露在一次短暂的强脉冲噪声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暴露所致的听力下降,统称为噪声性听力损伤,亦称噪声性聋(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

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28890579682&di=d9608506e01f67afdf07cab4ba991b9b&imgtype=0&src=http%3A%2F%2Fs4.sinaimg.cn%2Fmw690%2F005vE3gngy70pyBZXtp73%2669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噪声性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也就是说噪声引起的听觉损伤往往是不可恢复的,所以说对于噪声性聋重点在于预防。

  首先,要加强噪声性聋相关知识的宣教,重点对象为接触噪声的人员。因为噪声性聋仅发生于接触噪声的人员,如节假日燃放爆竹、纺织厂工人、戴耳机的话务员、炮兵、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以及常戴耳机听随身听音乐、长时间在卡拉OK练歌房和迪士高音乐厅的人,并且噪声性聋听力损伤程度与噪声强度和接触噪声时间密切相关,大部分噪声性聋是长期噪声损伤的积累所致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又无有效的治疗时已悔之晚矣,所以让他们提高对噪声性聋的认识,增强噪声的预防意识是很重要的。

  第二,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是预防噪声性聋的根本。为了控制环境噪声,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噪声卫生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 1996 年 10 月 29 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规定:8 小时工作噪声容许标准为 85 dB(A),如果暂不能达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 90 dB(A)。噪声暴露时间不足 8 小时,即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可容许增加 3 dB,但不得超过 115 dB(A)。要达到国家噪声卫生标准,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 dB(A)),国家和企业必须增加投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厂房建筑和改善机器装置及技术操作有效地降低噪声,如在噪声车间内安装消声、隔声、吸声和防震等设施。

  第三,做好个人对噪声的防护,降低噪声到达耳朵的强度。完全避免噪声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必须接触 85 dB(A)以上的噪声时,应当配备耳塞、耳罩、防声帽、防声通讯等防护用具,并做到正确的使用,如果临时没有专业防护用具时,可采用简易的防护措施,也可到达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外耳道内塞以棉花亦能起到一定的防声作用。

  第四,减少噪声的接触时间。每日在噪声环境持续工作时间中要有短暂休息,可以减低噪声对听力的损害。青年人要注意尽量减少去卡拉OK房和迪士高舞厅,尤其是听力已出现异常者。任何随身听和MP3的音量要严格控制在安全值内,每天听的时间也要控制。

  第五,加强噪声易感因素的研究,做好噪声易感人群的筛查工作。可能对噪声的易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学者开展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对氧磷酶-2 基因多态性、编码钾离子循环通道的基因(KCNQ4 和 KCNE1)、过氧化氢酶基因(CAT)、原钙粘附蛋白基因(PCDH15),肌球蛋白基因(MYH14)和热激蛋白基因(HSP70)等基因与NIHL的相关性研究。人们对噪声刺激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遗传特性、个体差异、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受教育情况、接触噪声量及频率等多重因素有关。尽量减少噪声易感人群接触噪声和从事长期接触噪声的工作,减少噪声性聋的发生。

  第六,早期发现噪声性聋的病例,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噪声性聋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言语频率在 500-2000 Hz 听力水平无改变,所以言语交流影响不大,仅在听力检查时发现单个频率听力下降,特征性 4000 Hz 呈“V”型切迹,但随着病变的进展,各频率听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噪声环境生活和工作者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是必要的,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对噪声敏感短期内听力下降者有条件最好调整工作环境。

  第七,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噪声性聋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如果急性接触强噪声后引起听力下降、耳鸣和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可以应用激素、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促进恢复,但目前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如果双耳听力达到了中度及以上往往会影响正常交流,可能要考虑佩戴助听器,当听力水平已经是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助听器效果不佳或无效时,要考虑人工耳蜗植入进行听觉和言语康复(参见刘博士耳科在线资讯的文章---什么样的耳聋患者需要植入人工耳蜗)

  总之,噪声性聋的随着噪声的存在会长期存在,为了减少噪声性聋的发生,重点要放在预防上来,加强相关人员的噪声性聋知识的宣教,提高噪声防范认识,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法规,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