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从南到北纵贯7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横跨4000米高差,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不相同。


我国耕地便是广泛分布于如此多样化的本底条件下,既有雨热同期、风调雨顺下的雨养农业,又有完全依赖灌溉的绿洲农业;既有高度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的连片农场,又有错落有致的细碎梯田;有的耕地土壤肥沃,“一两土二两油”,有的耕地却土壤贫瘠,退化严重。这些多样化特征决定了我国耕地质量存在悬殊的内在差异,耕地保护绝不能“一刀切”。

耕地生产力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农作物生产的本质是光合作用,光、温、水是农作物生长的“能量源”,耕地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丰沛程度和可利用程度。因此,气候条件是决定区域耕地质量水平的基准因素。从这个视角来看,稳定南方、沿海耕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其气候资源是耕地保护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