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四链融合”引领高教创新

2023.4.24

4月22日-23日,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李茂国、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徐建平,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出席开幕式。

6444df8fe4b00d9f0ea0d056.png

会议现场。大连理工大学供图

会议期间,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与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工程学分会全体委员共同探讨了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主要任务及其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认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重要路径。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创投机构等各创新主体相互作用,促进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时代课题。

会议研讨和发布了《关于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的倡议》。

倡议指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等“三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推动“四链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亟需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的多学科优势,深入研究“四链融合”的生成机制和实现路径,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创新人才。

要加强创新工程学学科建设,加快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链,打造创新生态学术共同体。一要设立创新工程学二级学科,加强创新工程学基础研究,培育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产业发展实践的原始创新理论;二要要开设相关专业,如创新工程学专业和创新创业管理专业,建设创新工程学和创新创业管理相关课程和教材,培养创新工程学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和创新生态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三要坚持“专创融合”,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未来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及创新链知识体系,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专创融合”路径,打造反映科技和产业最新发展的前沿课程,构建高校间优质专创融合类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培养各个学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四要持续提升师资创新实践能力,大力推动教师开展“专创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高校间创新师资教学交流机制,探索实施“优秀创新/专创融合教学案例示范推广计划”和“高校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五要加强创新生态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动创新工程师认证、企业创新管理体系认证、创新创业专业认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共同促进我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等110余位创新创造方面的专家参加会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