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缅怀母国光院士:不灭的科学与教育之光

2012.4.23

  人物介绍:

  母国光 (1931年~2012年),辽宁锦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1995年任南开大学校长。

  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天津市科协主席,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光华科技奖一等奖,以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发明ZL2项,发表著作6部,学术论文150多篇。

  2012年4月13日晚,南开大学的新开湖上,漂满了祝福的纸船,我国光学大师母国光院士,走完了他81岁的人生。

  母国光生前曾说:“从1949年考入南开大学起,到后来留校任教,我几乎一生都在南开度过,我的家就是南开!”

  湖畔,用烛光写就的“母先生走好”,寄托着南开学子的哀思。

与“光”初结缘

  1931年1月22日,母国光出生于辽宁省锦西。早年家境困难,他的求学历程,相当艰苦。中学时每年三袋面粉的学费都难以承受。

  身为长子,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亲反对他念书,希望他能早日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幸而母亲和舅舅支持他读书,很多年他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舅舅曾给他买过一双胶底鞋,已经是他很大的享受了。也正是这种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促使他奋发图强,从小就立志刻苦学习。

  1944年,母国光以锦州考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锦州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因天资聪明,学习刻苦,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全校第一。1949年,又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的南开大学物理系。

  母国光曾回忆说,那时“南开大学刚刚从昆明搬回来,是按照西南联大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我领到入学通知书后,上面有好几本书,我不知道是些什么书,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物理》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数学》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化学》是美国著名化学家Brinkly著的大学化学——用的都是美国最好的大学的教材。”

  1952年,因成绩优秀和工作需要,母国光提前毕业留在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在沈寿春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始了他的“光学人生”。

  一开始领导安排他学光学的时候,他并不情愿。那个时候国家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当时他最希望做的是核物理、原子核。但是母国光接受了这一安排,把国家的需要当做自己的需要,一做就是60年。

  母国光在晚年,回想起这一选择的时候,没有丝毫后悔:“真正入了门之后,每往前走一步都感觉非常有意思,因为你做的工作有人需要,会得到认可,你就感觉到很高兴,之后就越来越有兴趣了。我走光学这条路是因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用“光”照亮科学殿堂

  母国光自言一生很幸运,碰上了几位好老师,而他的老师们,也把他当做未来的希望。

  上世纪50年代初,母国光到长春光学所进修应用光学,在这里他碰到了我国应用光学的先驱龚祖同院士,在两年的学习工作中,深受其影响。

  同时母国光的勤奋与才能,也让龚祖同印象深刻。在结束了两年的学习后,母国光回到南开大学。当时每一位进修人员结束进修后,都会有一份鉴定,龚祖同给母国光的系主任写了一封信,对母国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有了母国光,你们就有希望。”

  1959年周恩来到南开大学视察,当时母国光只有28岁,已经是天津人造卫星观察站负责人。在总理视察期间,他向总理汇报了观察人造卫星的效果,总理与他合影并鼓励他。至今那张合影照片还挂在他的家里,成为他为我国光学事业奋斗的动力。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母国光将研究重点从经典光学系统成像转到了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领域,在他的“白光光学图像处理的基础及其应用的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白光图像处理的加、减、消卷积、微分、相关等运算和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档案存储、立体显示、菲涅尔全息滤波、光学傅立叶变换光谱以及相型图像假彩色等技术,扩展和发展了白光光学信息处理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母国光与他的课题组一起从事白光信息处理在彩色摄影中应用的研究,研制成“三色光栅编码器”,实现了利用黑白底片记录彩色图像信息,并先后完成了应用于侦察的“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及光学信息处理机”及“大幅面航空彩色摄影的光学处理器”两个型号项目,其中还创造性地用数字计算代替了复杂的光学解码,发展了数字傅立叶光学彩色解码新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母国光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光学领域的基础教材——《光学》,30多年来,很难说清这部经典之作到底影响了多少人。许多现在活跃在光学科学一线的专家学者,每当见到母国光时,都会向他讲述当年学习这部教材的经历,并感慨说,正是这部《光学》,引领他们步入了光学研究的殿堂。

允公允能的校长

  1986年母国光继张伯苓、何廉、杨石先、藤维藻之后,就任南开大学第五任校长。在母国光晚年,回忆起他近10年的校长生涯时说:“我能有幸担任过这个大学的校长感觉非常地光荣,也是一种幸事。”

  南开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学校,它原本是一个很小的私立学校,地处一片洼地。南开大学办学的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在母国光看来,南开大学能一直发展到今天,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和成长。

  母国光曾说,这个学校有一种精神,是张伯苓办学之初就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因此,在近10年的校长生涯中,母国光一直以这八个字的校训为准则。

  刚接任校长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母国光认真地分析了随着时代变化学生需求的不同,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

  在母国光当校长后不久,就提出来要给学生在学习专业方面以选择的自由。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去选择专业,他说:“学校是给学生办的,而不是给老师办的。”

  在南开大学校长任内,母国光曾与全校师生一起推进教学改革。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南开大学关于教育管理改革的几项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在转系、转专业、学分制、选课、攻读双学位、自修取得学分等方面,给学生较多的自由。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和发展条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措施把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所大学,有人才就有基础,有基础才有未来。”母国光始终把师资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那时南开大学已经送出一批批访问学者,在如何引进人才方面,南开大学作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聘任陈省身创办数学所。

  为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母国光做了很多工作,有些严格地说来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有些事,母国光多年后提起来还十分感慨。然而作为一校之长的母国光,他把为专家们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事。

  南开大学吸引了许多著名人才,而作为一校之长的母国光能提供的经费却少得可怜。甚至到过年时,学校因为没有钱交水电费,他只能出去躲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母国光为南开大学引进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人才,为南开大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位德国的大学校长曾称赞母国光说,他是一位“有能力、有智慧、有远见的中国大学校长和物理学家”。

词句尤争造化工

  1995年8月,母国光卸任校长一职,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培养我国新一代光学人才。

  2003年,他受中科院学部咨询委员会的委托,负责“科学教育改革”咨询课题的相关工作,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咨询,完成了“关于改革我国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基础科学教育的意见”的咨询报告。

  在领导科研方面,他紧紧把握国际光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先后主持建设了超短脉冲激光精密加工光学平台、生物医学光学及非线性光谱技术平台、视光学平台、微纳衍射光学技术平台以及能够承担专门任务的光学工程前沿研究实验室。这些科研新平台与光学信息处理、光纤光学等传统优势平台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现代光学科学中心,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承担“973”、“863”项目、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及专项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推进了微纳光学与超快光子技术、干细胞监测、空气毒气监测、裸眼三维成像、纸质信息安全术、超快全息术和新型视力矫正等的光学研究工作。

  2003年以来,母国光年事已高,医生嘱咐他多注意休息,不要只顾工作,然而母国光不顾身体条件的限制,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

  2004年母国光患上了淋巴癌,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每天从上午9点半开始到12点,下午3点半到5点半。后来,由于病痛的原因,母国光无法常到办公室去,但他仍然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审阅毕业论文,约请同学们到家中进行指导、修改,每篇论文及实验报告都要在他的指导下修改至少3、4稿。

  几年前,在深圳召开第三届国际光电子产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让母国光感到“特别高兴”。最令他欣喜的是,更多的新企业在这里参展:“产品是新的,人是年轻的。”——他欣喜地看到了“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前途”。

  世界上有一个国际光学委员会,曾把世界各国按照光学能力的大小排了一个队,美国是8票、英国是6票、法国、意大利和中国都是4票,对此,母国光生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际上来看我们国家是处于中上游的水平,但是国内光学事业现在处于新的起点,这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中国会发展起来的。”

  2012年初,在母国光80岁寿辰前夕,包括19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政府官员齐聚南开大学,以一个罕见的“豪华阵容”为母国光庆贺80大寿暨从教60周年纪念。

  席间有人问起:“母先生一共培养了多少学生?”母国光笑说:“那怎么数得过来。”

  有人替他数了数,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近30年间,母国光培养了58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其中不乏佼佼者,甚至很多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光电领域的著名学者,如获得美国年度科学50杰称号的荣海生博士。

  在母国光晚年,一些人劝他说:“您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该休息了。”母国光的回答是:“形骸已与流年老,词句尤争造化工。”

与光同行 风范永存

  2012年4月12日下午4点,母国光与世长辞,继王大珩之后,我国光学领域接连痛失两位先驱。

  母国光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开,赶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第二天一早,南开大学老图书馆门口就摆满了花圈,入夜后,南开学子又在新开湖上,为他放送祝福的纸船。

  一位前来吊唁的南开学子说:“虽然与母先生从未有机会交流接触,但对这位为南开作出很大贡献的老先生的逝世真的感到沉痛。”

  母国光对弟子们的影响更是让他们终身难忘。他们说,母先生的科研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他们常常记得母国光的告诫:“不管你现在到哪一步了,都要把基础打扎实。”

  “母先生经常乐意说的话是‘做好自己的事’,他认为只有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应该做的做好了,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荣海生师从母国光读了3年硕士,期间学到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打下了科研的基础。母国光所代表的一代光学家的奋斗精神,更是令荣海生深感敬佩,终生难忘。

  当了近10年南开大学校长,但母国光“不给亲朋好友走后门”,夫人池圆香说,有人求校长夫人“办事”,池圆香只要一提,就会挨骂。

  一位南开大学的老教师得知母国光去世的消息时,呆立了许久,在这位与母国光接触不多的同事眼中,母国光是一位书卷气很浓的校长,正派,有长者之风,从没有丝毫“官气”。

  1970年起就和母国光一起工作、现已退休的原南开大学光学研究所副所长方志良说:“我刚到南大时,母先生还是一名讲师。这40多年来,我见证着母先生一步步地从讲师到校长、院士。他在南开大学成立研究所,一手创建硕士点、博士点,取得科研上及事业上的各项成就。他是一个平易近人做事又很讲原则的人,后来任校长、研究所所长期间,周围人对其十分尊重且敬佩,和他的做人与做事认真,总是力求完美密不可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悼念母国光时说:“母先生的过世是光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近20年的交往,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敬业献身的精神,以及为人师表、正直谦和、甘为人梯、关爱青年的高尚品德,是我学习的榜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