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原发性颈椎间隙感染病例报告-1

2022.1.21

原发性颈椎间隙化脓性感染是颈椎间盘、相邻软骨终板、椎体等较为少见的感染性病变,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等。该病存在其特殊性,伴随病情的加重,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可进展为脓毒血症、神经并发症等。椎间隙感染主要发生于腰椎,而发生于颈椎者最为少见,腰椎、胸椎、颈椎发生率分别为58%、30%、11;且关于颈椎间隙感染方面报道的文献较少。本文报道1例就诊于本院并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颈椎间隙化脓性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该病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


病例报道


患者,女,64岁,2017年12月2日因“颈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1个月,不明原因排尿困难2d”至本院泌尿外科就诊。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后逐步出现双手持物不稳,当地医院诊治为“颈椎病”,治疗后未见缓解。2d前突发排尿困难,随后无法自主排尿,无发热,急就诊于本院泌尿外科。尿常规、尿培养、尿道膀胱镜检未见明显异常。否认糖尿病病史。骨科会诊后查颈椎CT(见图1a、1b)、颈椎MRI示(见图1c、1d)。PCT0.06ng/ml、CRP22.29mg/L、ESR46mm、血培养阴性。专科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部肌肉僵硬,颈项部压痛(+)、叩痛(+)。颈部活动受限,以前屈为重。感觉平面位于锁骨水平。四肢肌力IV-级。双下肢浅感觉减退。四肢肌腱反射减弱。双侧Hoffmann征(+),双侧Babinski征(+)。颈部VAS评分为5分,JOA评分为9分。


以“颈椎间隙感染(C5/6)、颈椎化脓性脊柱炎、颈椎管狭窄症">椎管狭窄症、四肢不全瘫、马尾综合征、颈椎后凸畸形”转入骨科。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结核T细胞检测(阴性),布鲁氏菌抗体(阴性),布鲁氏菌核酸检测(阴性)。积极予以头孢曲松抗炎治疗。因出现神经症状,完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后,2017年12月9日于全麻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病灶清除、椎管减压、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中见C5/6椎间隙大量脓液,伴局部骨质破坏;留取病理和细菌培养。病理结果回报示:椎间盘炎性肉芽组织、大片坏死组织、死骨,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炎性改变(图1e);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术后继续应用头孢曲松静点,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病理回报调整敏感抗生素。术后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运动、感觉功能有所改善。术后第3d拔除颈部引流管,佩戴颈托下地活动,感染指标回降,拍摄术后X线片(图1f、1g)。术后持续静脉应用头孢曲松6周,后继续口服三代头孢治疗6周。术后:颈部VAS评分为3分,JOA评分10分。术后3个月复查颈椎MRI(图1h、1i),无感染复发征象。


图1.png


讨论与文献综述


临床上脊柱椎间隙化脓性感染较为少见,约占所有骨髓炎病例的1%~7%,发病率约为2/10万~2.4/10万;无明显诱因出现的脊柱化脓性感染更为少见。近年来,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引起免疫抑制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脊柱椎间隙化脓性感染的发病率较前有上升趋势,并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糖尿病、高龄、静脉药物滥用、近期脊柱外科手术史、免疫抑制疗法、肾功能衰竭、败血症、肝硬化、HIV、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是椎间隙化脓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脊柱手术是促进椎间隙感染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长、失血过多、手术器械、手术次数等;尤其对于肥胖者,皮下脂肪厚度>50mm时明显增加术后微生物定植、感染的风险。细菌播散至椎体终板小动脉时病原体沉积在相对无血管的椎间盘或相邻的椎体终板中;随病情进展,软骨、纤维环变性坏死后聚集成脓液导致椎间隙内压力增加、血运减少,加上椎体周围韧带的严密封闭作用,致使炎性物质蓄积在椎间隙内,病灶内压力增高,刺激脊神经根产生肌肉痉挛性疼痛,同时病灶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形成恶性循环。本例患者椎间盘变性坏死,椎间隙内脓肿形成,脓液蔓延至椎管、椎体,C5/6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并导致颈椎畸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