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基因可以用来解释自闭症吗

2018.4.12

  善良,同情,理解,关心,这些品质受基因的影响吗?据《自然》杂志的子刊《转化精神病学》近期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人类的共情能力有着来自基因的先天倾向性。

图片.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项研究是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巴黎狄德罗大学共同开展的,实验对象是美国基因测序实验室“23 and Me”的4.6万名参与者。在对他们的基因和共情能力进行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环境和教育因素对共情能力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来自基因方面的影响却为更好地理解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等精神疾病打开了一个窗口。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

  共情可以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的部分。情感共情反应,指的是对他人情绪的替代性分享过程;而认知共情反应,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过程。

  巴斯德研究所遗传学家托马斯·布尔日隆博士称,“我们有大脑,有思考能力,这是因为我们的基因。但是在我们谈论共情能力有基因方面的因素时,却好像踏入了一个雷区。”其实,这项研究并非鼓吹一切归结于基因。“我们观察到,在产生共情能力的变量里,基因只起到10%的作用。”布尔日隆解释说。也就是说,剩下的90%要归因于教育、个体经历、个人发展等更重要的因素。

  关于环境对共情能力起着基础性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共情能力的差异。实际上,“23 and Me”网站上发布的调查问卷结果,再次证实了这个其他研究此前得出的结论——平均而言,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共情能力。原因何在呢?布鲁日隆解释说:“这种变量并不是由基因产生的,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并没有发现男女间的任何差异。”因此可以推论,男女之间关于共情能力的差异是在个体发展很久以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差异或是社会关系的不同。

  尽管影响微小,但是基因之所以让研究人员产生浓厚兴趣,是因为共情是许多精神障碍的核心问题。拿自闭症来说,自闭症的特点就是薄弱的认知共情能力,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难以确认他人的感觉,甚至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在他的亲人过世时会感到悲伤。布尔日隆解释说,“在实验之前,我们预测能够通过这项研究在自闭症患者身上找到不利于产生共情的基因因素,结果我们找到了。”

  不过,通过影响共情能力的基因来进行自闭症的基因检测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在研究人员已经测试的11种基因里,没有任何一种对共情能力有显著影响。“每一个基因都可能对共情能力有贡献,但单独来看,其作用又都不具备决定意义。”布尔日隆说。

  出乎意料的是,科学家们通过此项研究发现了共情、精神分裂和厌食症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布尔日隆说:“我们发现,遭受精神分裂症和厌食症困扰的人,其基因里有着更大的产生共情的先天倾向。”这又如何解释呢?布尔日隆猜测,“我们知道厌食症患者非常认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理解别人的想法是共情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

  然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来说,这种心理障碍与认知共情之间的联系似乎就不那么明显了,也许需要从情感共情方面来寻找关联。

  “这项研究是一个起点,为我们打开了各种思考的路径。”布尔日隆总结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