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头CT酷似脑膜瘤的泡型脑包虫病病例分析

2022.2.0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岁,以突发头痛18h,伴四肢间断抽搐4h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8h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间断性胀痛,以左额颞部为著,疼痛无放射,伴间断头晕,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入院前4h患者出现四肢抽搐,表现为四肢屈曲,意识丧失,口吐白沫,每次发作持续1~2min不等,反复发作数次。急送至医院,行头颅CT显示左额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可能(见图1)。

 

图1 术前头颅CT左额类圆形占位性病变伴周围组织水肿

 

入院诊断:左额占位性病变:脑膜瘤?癫痫持续状态。入院后患者抽搐再次发作,伴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术。而后于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左额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见硬脑膜色泽正常未见明显侵蚀,打开硬脑膜可见病变呈淡红色质硬伴钙化,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黏连不紧密,血运正常,无明显包膜,病灶内有液性空腔,完整切除约3.0 cm×3.0 cm×3.5 cm大小类圆形病变,常规关颅。术中诊断:左额占位性病变:泡型包虫病?癫痫持续状态,心肺复苏术后。

 

术后复查头颅CT可见病灶被完整切除(见图2),病理诊断为泡型脑包虫病(见图3)。进一步完善胸部及全腹CT可见,右肺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右肺中叶内侧段薄壁低密度影伴钙化,诊断为泡型肺包虫病(见图4);肝右叶见大小约4.1 cm×6.5 cm软组织肿块影,伴钙化,诊断为泡型肝包虫病(见图5)。术后40d复查头颅MRI示脑脓肿形成(见图6~8),经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神经系统查体正常,好转出院。嘱院外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头颅MRI。

 

图2 术后头颅CT左额病变已清除、术区积气

 

图3 术后病理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泡状蚴小囊泡(HE×40)

 

图4 右肺散在节片状高密度影

 

图5 肝右叶见斑片状低密度灶伴钙化影

 

图6 术后40dMRI轴位T1像,可见左额部类圆形长T1信号影,大小约3.2 cm×2.8 cm,边缘环形强化

 

图7 术后40dMRI轴位T2像,可见左额部类圆形长T2信号影,周围可见片状长T2信号影

 

图8 术后40dMRI矢状位T1像,可见边界清楚,类圆形长T1信号影

 

2.讨论

 

脑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前者为囊型包虫病,后者为泡型包虫病。本病有较强的地域分布特点,主要流行于畜牧区。患者通常有狗、羊密切接触史。脑包虫病多伴有肝、肺等部位感染。主要症状是颅内高压症,以及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

 

泡型脑包虫病比较少见,病灶无包膜,质地较硬,呈广泛钙化状,其CT表现为:脑实质内不规则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稍高,边界较清,病灶内可出现低密度液性空腔,即小泡征,病灶周围水肿明显。

 

囊型脑包虫病CT表现呈囊肿样改变,囊壁光整,囊液均匀呈脑脊液密度,腔内出现多发子囊时则表现为大囊腔内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等多发小囊腔,周围水肿不明显。

 

脑膜瘤CT表现为,呈现孤立的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病变,其基底较宽,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清晰,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后可见肿瘤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该患者术前CT表现为左额部类圆形高密度影肿块影,边界清楚,周围组织水肿明显,酷似脑膜瘤。因此,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牧区生活史及狗、羊接触史,并完善头颅MRI及其他部位检查,此外在临床症状上脑膜瘤患者极少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因为包虫病与脑组织的组织相容性差,而脑膜瘤相对要好,脑膜瘤发生癫痫主要是病变周围水肿,而包虫病则主要刺激周围脑组织,这些都有助于脑膜瘤和脑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脑包虫病的首选方法,但单纯手术不能治愈所有脑包虫病患者,术中囊壁破裂,囊液及头节溢出可导致复发及过敏反应。不同类型的脑包虫病手术方式有所不同,囊型脑包虫病手术多采用注水漂浮法摘除整体病灶。本病例为泡型脑包虫病,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骨瓣足够大,皮层切口应沿病灶边缘逐层显微剥离,电凝止血,完整切除泡型脑包虫病灶,避免囊内分块切除,防止复发。在本例中患者病灶切除区形成脑脓肿,提醒术者术前应根据病情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根据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并行抗感染治疗。

 

备注:因患者居住牧区,交通不便,截止交稿日期,患者未来本院复查,因此缺失术后3个月MRI图像。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