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病机制

2022.5.31

  MC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免疫机制有关,但其他因素亦可能参与。有人认为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所产生的循环肾小球毒性淋巴因子引起MCN。因为MCN的患者患麻疹后病情可缓解。患者易于发生链球菌感染,对环磷胺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MCN可能的免疫异常见表2。

  1.体液免疫患者容易感染,部分原因是由于血浆中IgG和IgA的下降。IgG的下降是由于尿中丢失IgG和CD4-淋巴细胞调节功能发生改变,导致B细胞的产生和成熟障碍所致。复发期间,血浆IgG和IgA下降IgM升高,而缓解期这些变化恢复正常MCN缓解后,IgG可持续维持低水平数年。体外研究提示MCN患者的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抗体形成障碍而且,MCN患者血液中抗链球菌和抗肺炎球菌抗体滴定度较其他肾小球损害肾病患者的抗体滴定度低补体激活试验和免疫复合物在MCN的病理过程中并不起作用,但在MCN患者体内的补体因子B、D和循环免疫复合物下降,激素治疗后上升,但仍低于正常人MCN容易感染与低补体血症有关。

  2.细胞免疫MCN对于普通抗原引起的皮肤迟发性变态反应性下降当病情缓解后,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恢复正常。多数的研究表明相对于缓解病例,复发期T淋巴细胞有激活现象伴有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CD69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上升,IL-1和IL-2的产物增加本病时总的T淋巴细胞(Leu4a+/DR+)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Leu3a+CD4)下降而抑制性T淋巴细胞(Leu2a/DR+)上升。在某些患者可以发现抑制性T淋巴细胞被过度激活。本病活动期血液及尿液中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物-可溶性IL-2受体浓度均上升随着病情的缓解而恢复正常已知IL-2受体是作用于下调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临床观察结果也证明在IL-2受体上调的同时,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反应下降。这说明本病时T淋巴细胞功能有缺陷在肾间质内经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所激活的T淋巴细胞使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在对激素有反应的肾病患者体内可以发现有抑制作用的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SIRS)而对激素抵抗的肾病患者体内却没有发现这种因子。SIRS由CD8+细胞产生其分子量为100~150kDa,能抑制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反应和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激素可以抑制SIRS的产生。有报道认为尿中Ⅰ型可溶性HLA抗原(sHLA-Ⅰ一种由促有丝分裂原抗原和淋巴因子刺激T和B淋巴细胞产生的物质)是预测MCN对激素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3.其他体液因子鉴于肾小球炎症的组织学改变以及对淋巴瘤进行治疗后蛋白尿自行消失的事实很多工作的重点放在寻找体液因子方面(表3)。人们研究了很多体液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一些报道认为MCN患者体内,这些因子的含量上升。其他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因子,其抑制作用与疾病的活动相一致。用促有丝分裂原刺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能产生一种叫做血管通透因子(VPF)的物质。将这种因子注射到豚鼠的皮下,可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病情缓解期中性粒细胞产生的VPF量较少。作为肿瘤细胞产生的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体外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在体内促进血管生长。在正常肾脏上皮细胞可检测到该因子。向动物体内注射VEGF能引起蛋白尿,在发作期用促有丝分裂原刺激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产生一种分子量为29kDa的蛋白因子,该因子能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含硫成分的分解含硫成分如硫酸多糖肝素在肾小球基底膜含量非常丰富,从而发挥其电荷屏障作用肾小球基底膜含硫成分的分解使其阴电荷下降屏障作用减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出现蛋白尿MCN缓解期,这种由中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并不具有活性故尚未确定这种介质是否会导致动物产生蛋白尿用MCN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成的T细胞杂交瘤能产生肾小球通透因子(GPF),能直接增加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将GPF注射到大鼠体内,可诱导出蛋白尿造成足突细胞的足突消失。GPF能引起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坏死,其分子量在60~160kDa,与TNF相似因此推论是肿瘤坏死样因子。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