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医工结合是新时期医疗创新之道

2023.7.22

  从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到CT、MRI技术相继问世,再到如今迈入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时代,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迅猛发展过程。

  在“鼓励购买国产医疗设备”和“鼓励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红利,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重、民众健康意识提升背景下,近年来国产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厂家突破不断。不仅各种先进设备层出不穷,各类成像技术日新月异,而且国内医学影像产业亦不断向高端市场突破,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呈现高速平稳增长。

  随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更多技术成果逐步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的临床应用已开启新的篇章。当前,医学影像也从单纯的诊断领域延伸到了治疗领域,从传统的解剖成像向功能、代谢成像的方向发展,从二维成像演变为三维成像,从以原始的胶片为介质走向图像存储和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梳理医学影像行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动脉网与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李真林进行了深入访谈,以共同探索当下医疗创新之道。

  研究方向:主要探讨影像检查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影像检查的规范化与个性化。以CT低剂量、MRI功能和分子成像、AI质控等为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其中Medline6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课题6项,川大教改课题2项。个人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肯定,如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科建设领军奖、伦琴学者等。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影像设备学》的主编、BJR杂志审稿人、《中华放射学》《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临床放射学》《实用放射学》等杂志编委,并多次参加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和欧洲放射学年会(ECR)。

  国产医学影像产业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放射学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推动了临床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例如,DR设备促进了现代骨科的发展,CT设备为开颅手术提供了指引,DSA设备推动了介入及微创医学等新领域的兴起,磁共振成像则使手术的个性化、微创化、无创化成为现实。

  如今,临床诊断、手术操作、预后评估等各个阶段几乎都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支撑和引领。相关资料显示,医疗数据中有超过90%的数据来自于医学影像。无论是百年放射学的发展,还是产品的创新突破,过程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技术的探索、发现,以及产品的工程化创新。

  中国医学影像产业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DR、CT、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尤其在DR领域,诞生了不少优秀厂家,他们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国内老百姓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为全民健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但需要警惕的是,目前国产医学影像产业与国外仍然有一定差距,要实现缩小差距甚至赶超,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开放合作、跨界共赢的道路,掌握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等,才不会让核心技术的发展受制于人。

  同时,要考虑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解决基层缺乏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元宇宙,以及未来远程医疗与远程质控技术的发展,国产厂商将有望通过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

  趋势之下,未来仍需坚持“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理念,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满足各层级医疗机构所需要的设备。同时把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应用到设备上,让创新可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基层老百姓。只有把产品做得好用易用,满足临床需要,才是国产医学影像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医工结合的创新内涵、价值和路径何在?

  医工融合是医学影像创新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医学和工学的结合,其核心是创新驱动、医工交叉。只有将人工智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计算、新应用与医学影像的临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解决临床问题的创新医疗器械。

  实现医工结合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产学研用的结合。即抱着开放合作的态度,以项目为抓手,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医学和工学的优势。此外,还可以组建由医学专家和工科专家组成的项目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制造出更多能够服务于临床的医疗产品,解决临床急迫面临的难点与痛点,真正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当然医工结合也面临挑战,为了更好的创新和产出,它需要解决两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团队有效沟通和协作的问题。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有共同的目标理想,奔着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劲头,互相沟通和探索,把两者的知识融合起来,才能做到强强联合。此外,通过制度设计,合理划分知识产权,以及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最终构建和谐包容的团队,才利于孕育创新。

  数字化X线机(DR)是影像检查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手段,在广大基层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DR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运用DR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DR也面临着CT等其他检查手段的技术挑战和竞争压力,需要通过医工结合,创新产品,提升服务能力。如何通过医工结合更好地发挥DR的价值?

  第一,解决CT或磁共振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如立位DR在骨科关节上的应用,动态DR在运动器官功能上的应用。

  第二,发挥DR的移动便捷优势,满足ICU床边检查、突发灾害急救等移动应用场景的需求,同时持续拓展其未来应用场景。

  第三,与光子探测器、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研制创新产品,改进平板探测器和球管,优化流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拓展DR的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一直倡导医工结合与融合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国产医学影像创新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推动国产医学影像产业向上发展。同时,引领我们探索如何“走出去”。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丰富样本,将中国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使我们在医学影像技术探索上曾经走过的路,成为未来他们要走的路,让有更多经验复用到其他地区。这样既可以扩大国产医学影像产业的影响力,也可以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AI医学影像如何赋能医疗场景?

  华西医院一直倡导在人工智能领域联合研发,测试和应用多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优化流程,细化智能质量控制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贯穿从数据采集和分析、图像处理、到辅助诊断报告的全流程,进一步减轻医生和技师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有更多时间用于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科研。

  ChatGPT的应用推动AI进入革命性的发展起点。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辅助诊断会越来越精准,人工智能将完成结构化的报告和比对、规划智能摆位和数据的采集与挖掘,医生只需完成审核工作。这样一来,医生更多时间便可用于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和临床科研,有充分时间进行医患沟通和新技术的研发。

  国家对产业的支持、长远规划性的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对产学研用结合的倡导,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医学+制造”“医学+信息”“医学+材料”等新医科应用发展。在产学研用的合作,以及学会的参与下,国产医学影像行业将高速发展,共同解决老百姓问题,推出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产品,进一步实现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的创新引领。

  在访谈最后,李真林回顾了国内医学影像产业发展进程。

  他指出,1895~1995年,国内放射技术受制于社会经济、工业基础、制造业水平等因素,进展缓慢。国产设备少且落后,大多依赖欧美进口。由于放射科是设备依赖型科室,一般新出来的高端设备要晚5年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不仅设备引进本身存在技术滞后性,而且这期间技术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国产厂商若只是通过海外进口的方式引进设备,再跟随模仿,几乎很难在全球拥有竞争力。

  如今,随着“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战略目标。医疗影像大型设备作为工业体系中的蓝宝石,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高度密集的装备行业,与每个人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正是国产厂商掌握了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才实现了技术不受制于人,避免“卡脖子”的问题,完成了一系列创新突破。

  国内放射学与影像技术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的发展历程,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辅助诊断到引领治疗的跨越,并逐步成为保障临床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一环。如今,国内医学影像产业已经崛起,并诞生了安健、东软、联影、迈瑞、万东等一批国产创新公司,达成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战略目标。

  未来,在精准医学和微创医学的发展浪潮中,国内放射学与影像技术还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医学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无创化的进程。

  参考文章:

  1.《开源证券: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

  2.《医学影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3.《医疗GPT:转瞬即逝的昙花还是跨时代的变革?【2023WAIC】》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