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风险底数已摸清

2023.4.05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44.shtm

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明确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通过调查,已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了重点地区抗灾能力”,2023年2月15日,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国家减灾委秘书长郑国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宣布,近三年来,已组织全国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这次普查调查,共获取全国灾害风险要素数据数十亿条,全面完成了普查调查、数据质检和汇交任务。

近期,澎湃新闻记者在福建、江西等地参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采访时发现,目前各地已逐步将调查数据灵活运用,建立信息化平台,致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风险底数已摸清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发生过,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郑国光曾介绍称,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

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经国务院同意,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通过开展普查,摸清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此前有行业做过单一灾种的普查工作,比如地质灾害,但是综合性的普查此前没有过。”国务院普查办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副司长袁艺告诉澎湃新闻。

单要素的调查和评估,无法全方位摸清风险情况。“实际上灾害的风险并不光是‘天上’决定的”,袁艺谈到,“比如洪涝,灾害的损失不光是下多大雨决定的,还与地方人员的分布、房屋是否结实等有关。”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普查全面获取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数据,以及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政府、社会、基层家庭等3大类1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1978年以来年度灾害和1949年以来重大灾害事件调查数据,以及重点灾害隐患调查数据。

这次普查实现了多个“第一次”的突破。通过此次普查,形成了反映房屋建筑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海量数据,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第一次摸清了全国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家底”,实现了各类灾害风险要素空间数据的全面采集。

首次实现了在统一的技术体系框架和较为完整的数据支撑下,开展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从自然灾害致灾危险性、历史灾害损失、重点隐患、主要承灾体灾害风险、各级减灾能力等多个维度客观认识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区域分布规律,为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依据。

形成了我国自然灾害主要灾害和综合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为进一步在单灾种风险防范基础上开展综合风险防范和针对性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多方合力完成普查

这样的成绩单得来不易。这是一次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政府、社会、基层通力协作的调查。

在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国务院普查办统筹协调下,各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均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印发普查工作方案,明确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林草、地震、生态环境等9个有具体任务的核心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分领域分层级开展致灾因子调查、承灾体调查、隐患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

“综合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行业的技术规范体系不一致”,袁艺告诉澎湃新闻,国务院普查办会同各主要行业部门起草了62项调查类技术规范,通过试点形成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支撑全国统一标准开展普查工作。

市、县基层人员是调查实施的关键主体,负责落实本地区各类具体调查任务。以城乡房屋普查为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普查工作牵头人张巍向澎湃新闻介绍,住建部风险普查软件系统实名注册人数有260多万人,高峰期软件系统日均在线用户达40万,其中39万人全力以赴在现场采集数据、1万人夜以继日内业填报数据。2022年春节期间普查人员也没有休息,“各地日夜奋战,春节前三周每周房屋调查数量分别达5000万栋、6000万栋、7000万栋。”

除了核心部门单位,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重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部分居民也参与了普查工作。据了解,此次普查全国共动员了近500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普查工作,涉及全国所有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还有约360多万户家庭参与了调查。

“数据的质量是这次普查调查的重点,也是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重要基础”,郑国光介绍称,参与调查的行业部门和各地按照工作方案和任务分工,分层级、分行业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工作,各行业部门分别制定了调查数据质检方案,研发质检软件,组织专家队伍开展调查数据质检,包括现场抽查,质检通不过的,退回整改。“向国务院普查办汇交的调查数据还要进行综合性质检,即检查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通不过的,再退回行业部门整改。这样的流程和方式确保了这次普查调查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

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已经取得,如何运用是值得思考的命题。“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普查的效益也体现在成果的应用”,郑国光指出,要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为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些宝贵数据已经得以应用。比如,住建部门基于普查获取的房屋建筑调查数据和灾害风险属性信息,开展了2022年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探索普查成果在城市信息模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领域的应用。

交通运输部门针对干线公路普查发现的高风险点,全面实施“十四五”期间灾害防治工程。水利部门将普查数据成果用于指导完善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支撑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自然资源部门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灾害隐患治理,风险监测预警等常态化灾害防治,有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国土空间规划等。应急管理部门将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综合研判能力。

福建、江西等地将普查数据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结合,为城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会商评估、应急救援处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福建省福州市应急指挥中心,澎湃新闻看到了“一张图”——福州市自然灾害综合管理平台。 

平台基于风险普查获得的矢量和影像电子地图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应急、气象、住建、市政、公路、地质水旱、海洋和林草等 9个专题数据的融合,构建了自然灾害管理基础数据体系,为灾前、灾中、灾后的自然灾害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澎湃新闻看到,工作人员随意在地图中选取一个承灾体,如一所学校,图中立刻就能显示学校的具体普查信息,如学校基本概况、人员情况、应急保障能力等内容。

江西省的普查成果应用也已见成效。江西将普查数据融入气象业务平台,更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临界阈值,完善风险预警产品的监测、报警和制作功能;利用普查成果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制作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产品,2022年全省累计转移避险 55.96 万人,避免过度转移 45.5万人。近三年,成功避让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40余起。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还将普查成果运用到农业预警中。2022年春耕春播期间,江西省气象局制作发布了春季低温连阴雨灾害风险等级和早稻播种适宜度等级等农用天气精细化服务产品,指导农户科学活时提早播种早稻,帮助种植户科学安排作业时间,有效抵御了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降低了在生长关键期遭谓“倒春寒”“小满寒”等风险,实现提前半个月抢收,平均每亩增产 50余斤。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