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大和中国科大各发表一篇Science

2019.1.21

  2019年1月18号,Science同期在线发表了最新的研究论文,其中多篇文章来自中国。几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如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赵博等的研究成果“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 ultracold 23Na40K + 40K collisions”;

  北京大学周欢萍,颜学庆等人的A Eu3+-Eu2+ ion redox shuttle imparts operational durability to Pb-I perovskite solar cells。

  此外,南京大学汪民怀,浙江大学俞绍才等参与完成的成果“Aerosol-driven droplet concentrations dominate coverage and water of oceanic low level clouds”也发表在同期的Science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一篇Science

图片.png

  2019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赵博等人在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ultracold 23Na40K+40K collisions”的文章。该研究表明,在超低温下观察到的原子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极高的分辨率探测三体势能面有助于提高对超冷碰撞的理解。

  涉及重分子的超冷碰撞中的共振难以在理论上模拟并且已证明具有挑战性。研究人员在该文章中阐述了在振动基态中钾-40(40K)原子和钠-23-钾-40(23Na40K)分子之间的超冷碰撞中的磁性可调Feshbach共振的观察。研究人员观察了原子和分子在其基态的各种超精细水平,并检测了作为磁场函数的分子损失。 通过观察损失的增强来识别原子  -分子Feshbach共振,研究人员在43到120高斯的磁场范围内观察到11个共振。 在超低温下观察到的原子  -分子Feshbach共振以极高的分辨率探测三体势能面有助于提高对超冷碰撞的理解。

  原文链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24/261

  北京大学严纯华等在Science上发文

图片.png

  长期稳定性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中钙钛矿材料的本征性蜕变产生零价铅、碘缺陷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器件寿命。北京大学工学院周欢萍研究员课题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严纯华院士课题组合作提出一种新的机制,即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Eu3+-Eu2+的离子对,实现了全寿命周期内的本征缺陷的消除,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相关研究于2019年1月18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题为:A Eu3+-Eu2+ ion redox shuttle imparts operational durability to Pb-I perovskite solar cells (doi: 10.1126/science.aau5701)。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严纯华课题组和周欢萍课题组联合培养的2014级博士生王立刚。周欢萍特聘研究员、严纯华院士和孙聆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黄博龙课题组和北京理工大学陈棋课题组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24/265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