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CFDA的这一年

2018.1.08

  而与这个法规同时上线的,是九项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关的公告通告,其中包括广受行业关注的《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第一批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等。

banquan29.jpeg

  图1:2017年12月29日CFDA发布的公告,来源丨CFDA网站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密集发布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新指南使得药监改革成为过去的2017年整个中国医药产业最为关心的话题。

  药监改革的目标,也是CFDA多位官员在各大小会议上反复提及的:鼓励创新,提高质量。而这一轮针对医药行业上游的改革势必会对整个行业的生态圈产生深远的影响。

  申请积压已经基本解决

  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也就是“44号文”,拉响了药品审评批制度改革的号角。

  这是一部医药行业翘首以盼的文件。彼时,药品审评审批从最初的“大跃进”到2006年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的“大塞车”,根据CFDA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报告,2013年批准上市的药品,仅416个,而同期受理的新注册申请高达7529个。药品审评积压成为了被反复提及的行业痼疾。

  “44号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该文件指出,将围绕“提高审评审批质量,解决注册申请积压,提高仿制药质量,鼓励研发和创制新药,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这五项目标展开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力争在2016年底前完成积压的将近21000件药品审评积压存量。

  今年年底,CFDA副局长孙咸泽在出席2017北京药学年会时的报告宣布,“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化学药、疫苗临床试验申请,以及中药与民族药各类注册申请,都已经按时限批准”。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药品注册申请存量已经由2015年的252000件减少到不到4000件。

  孙咸泽局长在报告中指出,从2015年到2017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药品注册申请积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与CFDA在这上面投入的大量资源息息相关的。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药品审评审批队伍从2015年的不到2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000人。另外,CFDA还建立了适应症团队和规划申请人交流沟通的机制,按照17个适应症分开排队,开展技术审评,大大提高了审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奋斗在第一线的医药人,关注的重点也早已从“申请积压”转为“优先审评”、“上市许可人制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多项CFDA旨在鼓励创新,提高质量的新政策上。

  优先审评审批推动药品快速上市

  如果说,2015年7月22日开始的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构成了2016年的主旋律,那么2017年优先审评审批政策带来的行业震荡并不比“722”要少。

  2017年12月13日,CDE网站悄然更新了一条药品注册进度: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信迪单抗注射液(IBI308)的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继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单抗(nivolumab)后第2个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的PD-1单抗,也是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国内PD-1单抗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6年9月13日,信迪单抗才刚刚拿到临床批件进入I期临床研究,仅仅1年多就提交了上市申请。如此快的速度,令业内人士惊叹,甚至引发了同行的质疑。

  而这样的例子在2017年并不是孤例。2017年3月22日,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的明星产品泰瑞沙(奥希替尼,AZD9291)在中国获得了上市批准。

  此时,据CDE接受该药的上市申请(2017年2月3日)仅一个半月,据提交首次临床申请的2014年6月也仅仅3年不到。

  无论是信迪单抗还是泰瑞莎,它们惊人的审评审批速度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获得了CDE的优先审评资格。

  2016年2月26日,CFDA发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食药监药化管〔2016〕19号),明确三大类17小类药品(包括创新药、国际化药物、罕见病、儿童用药、癌症用药、临床急需仿制药等)被纳入优先审评的范围,可以快速获得批准。

  自“19号文”发布以来,CDE共发布了25批优先审评审批药品目录。据孙咸泽局长讲话,截止目前,已经有353个药品注册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其中40个是儿童用药,一些重要的药物也都通过这一途径及时上市。

  2017年12月28日,临近年末,CFDA更新了优先审评审批法规,发布了《关于鼓励药品创新施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食药监药化管〔2017〕126号)。

  与废止的“19号文”相比,增加了“在公共健康受到重大威胁情况下,对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药品注册申请,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的内容。

  MAH使没有药厂的创新药企也能获得药品批文

  在鼓励创新的医药产业端政策上,除了优先审评审批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

  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有关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十个省、直辖市,开展为期三年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允许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对药品质量承担相应责任。用通俗的话讲,这项改革意味着没有药厂也可以拥有药品批文。

  2016年10月24日,作为10个试点省市中的一个,上还是率先公布了MAH实施方案,以及第一批12个申请品种。其中包括了百济神州,华领医药,再鼎医药,和记黄埔医药,等创新药开发明星企业。

  当年12月23日,由山东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吉非替尼及片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取得持有人文号,成为我国首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品种。

  孙咸泽局长透露,截止2017年底,一共收到了MAH注册申请560件,接下来将把范围拓宽。“所有的持有批准证号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肯定+扩大”是基调。

  孙咸泽表示,目前CFDA正在向全国人大申请,将MAH制度在全国摊开。而正在审议的《药品管理法》也已经将MAH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17个药品出炉

  以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代表的药品质量提高要求,与鼓励创新一样,同样是CFDA 2017年的工作重点。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44号文”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对已批准上市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作出部署, 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开始。

  5月26日,CFDA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06号)正式发布,文件列出了2018年底前须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共289个品种。

  根据CFDA的信息,目前已经发布的一致性评价配套文件共25个,政策方面的信息已经基本发布完毕。截至目前,受理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70个,仿制药参比制剂则多达近6000个,并且在持续增加中,而BE备案已经有289个。

  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9日,CFDA发布了《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公告(第一批)》(2017年底173号)。

  首批通过的17个药品中,“出口转内销”的华海药业占了9个,此外重磅新产品,齐鲁药业的吉非替尼,正大天晴的瑞舒伐他汀钙也名列其中。

  制药行业从咋听“一致性评价”后的集体焦虑,到第一批品种拿到“合格证”,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2018年是289个品种的最后期限,而一周前的12月22日,CFDA刚刚发布了《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即将在2018年拉开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12月29日,CFDA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中国版的“橘皮书”—《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其中收录了131个品种,203个品种规格,其中包括刚刚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13个品种,17个品种规格。

  今后新批准上市的新注册分类药品以及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直接纳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并实时更新。

  可以预见,2018年,为提高质量而进行的一致性评价仍然是医药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

  与国际接轨是监管改革的下一阶段目标

  在2017年9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出席会议的CFDA副局长孙咸泽发表演讲指出,“如果说我们第一阶段的改革是解决药品的质量问题,下一阶段的药品监管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

  2017年5月31日至6月1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2017年第一次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通过了CFDA的申请,正式批准CFDA成为其成员。

  6月14日,经报国务院批准,CFDA局长毕井泉致函ICH管理委员会主席Theresa Mullin博士,正式确认总局加入ICH,成为其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加入ICH,被很多行业人士看做是2017年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事件。

  ICH是一个技术性非政府组织,发布关于药品安全、有效性和质量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于1990年由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方药品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于2012年启动改革,并最终于2015年12月确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ICH发布的技术指南已经为全球主要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接受和转化,成为作为监管机构批准药品上市的基础,药品注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制订机制。

  早在2014年11月,CFDA在ICH里斯本会议上表达了加入的积极意愿。2017年3月,总局正式提出以成员身份加入的申请。历经三年艰苦努力,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最终走上了国际舞台。

  加入ICH后,CFDA在CDE网站上开设了专栏,着手翻译ICH指南。接下来,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指南,并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是越来越多药企的目标

  2017年5月11-12日,CFDA连续发布4个征求意见稿(第52-55号),这几个征求意见稿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支持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步伐,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比如,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对于挑战ZL成功境内首仿上市的药品,以及在欧美日上市的新药给予响应的数据保护期。

  优先审评审批的文件也明确指出,对于在海外同步申请临床试验,或者在国内使用同一生产线的国际化产品给予优先审评审批的资质。

banquan29.jpeg

  而中国的制药企业,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将视线投向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5个在研药物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banquan29.jpeg

  国际化直接引发了医药行业投融资的持续升温

  2015年,和记黄埔医药和百济神州先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各募集资金1亿美元,开创了尚无产品上市、专注创新药研发的中国小型生物技术赴美上市的先例。

  2017年9月20日晚,位于上海的创新药企再鼎医药再次以18美元的发行价,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约1.5亿美元的资金,首日涨幅便超过55%。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再鼎医药尚未有任何一款产品上市,距离再鼎医药成立也只不过三年时间。

  成功的例子给了中国创新药企和投资人信心。据行业人士,至少有将近10家中国新药公司正计划赴美上市。

  2017年8月,成立于年的跨国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仅仅一个月后,礼来制药业宣布关闭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大家在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的同时,另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12月,美国强生公司宣布,与南京传奇生物就该公司的在研CAR-T药物LCAR-B38M达成合作协议,支付1.5亿美元前期款,获得药物在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部分权益。

  6月初,南京传奇的这个药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全球肿瘤专家的关注。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记黄埔等多家中国药企都与跨国公司就新药开发达成合作协议。

  而另一方面,中国药企也频频出手,收购海外药企和药品,藉此进入海外市场。2017年6月,三胞集团收购了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rendreon 100%的股权,获得前列腺癌药物Provenge。复星医药今年也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除了创新药,仿制药也是中国药企国际化的方向。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都有多个产品获得美国ANDA批准,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18已经到了,新的一年,CFDA无疑还是一个忙碌的年份。289个品种的大限将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将继续成为热点,随着新药优先审评审批政策的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有望全面推开,更多的药企进军海外市场。

  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5个在研药物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笔者预期,明年将有更多的中国药企在中国以外IPO,而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新药能登上国际市场,获得欧美市场的上市批准。而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国药企,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质量,放眼全球,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医药云端工作室/储旻华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