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再文:溶瘤病毒为癌症治疗带来希望

2017.6.15

  来自中山大学,加州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replication of oncolytic virus M1 results in a bystander killing effect that is potentiated by Smac mimetics”的文章,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M1溶瘤病毒与Smac类似物联合使用,能增强难治性癌症样品的反应率。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治疗策略将是未来抗击癌症的一种有力工具。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在线版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以及加州大学Ludwig癌症研究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Webster K. Cavenee教授。

  溶瘤病毒是一种新兴的癌症疗法,利用自我复制的病毒作为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尽管溶瘤病毒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找到预示溶瘤病毒疗效的指标,将有助于提高这种疗法的成功率。

  2014年,颜光美教授研究组在PNAS杂志上发文,指出甲病毒(M1)通过静脉输液进入机体之后,能够起到很强的选择性抗癌效果。而这种病毒的复制受到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的控制,当时颜光美教授也表示肿瘤单靠一种方式治疗不现实,一定要联合治疗,而M1溶瘤病毒为癌症病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

  此后通过多项研究和临床实验证明虽然溶瘤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从中受益,如果将溶瘤病毒与抗癌化疗药物结合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在最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将M1溶瘤病毒与第二线粒体衍生caspasese激活因子(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 ,Smac)类似物(SMC)组合在一起,就能在体外,体内,以及在癌症患者肿瘤样品中获得显著的溶瘤作用。

  Smac类似物是一种基于凋亡抑制蛋白(IAP)的治疗方法,靶向某些致癌基因。研究人员发现将M1溶瘤病毒与Smac类似物联合使用,能通过旁观杀伤效应(bystander killing effect)和促进M1复制增加而得到组合效果。这项研究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实例,也证明了协同溶瘤病毒与其它抗癌化学药剂能增强难治性样品的反应率。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治疗策略将是未来抗击癌症的一种有力工具。

  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因为欠缺细胞选择特异性,通常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副作用。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溶瘤细胞病毒,此前一些研究证明两种免疫疗法很有前景。第一种疗法就是SMAC类似物(Mimetics),这是一种基于凋亡抑制蛋白(IAP)的治疗方法,靶向某些致癌基因。

  第二种就是溶瘤病毒药物疗法,这两种免疫疗法现都已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尽管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作为独立的疗法没有一种显示出实质效应。Korneluk博士领导一个科学家小组发现,联合SMAC类似物和一种活病毒(或其他的非病毒免疫刺激剂),可导致协同杀瘤效应,克服了单独使用任一种药物所具有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添加一种SMAC类似物,可将杀死癌细胞所需的病毒降低1万倍。组合使用这两种药物有可能节约数年的临床研发时间,使患者能够更快获得这些药物。研究小组认为,这种组合疗法有可能更适合于某些特定的癌症和特定用途。例如,当无法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时,注入一种杀癌病毒可能会是好的候选治疗。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