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下的CRO行业:未来3-5年700亿市场

2016.7.24

报告要点:

全球CRO市场快速增长: 2014 年全球 CRO市场规模达 270亿美元,预计 2017 年达 320亿美元,2020 年达 590亿美元。2014-2020年,CRO全球市场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 13.91%。

研发投入、创新药、政策驱动,中国CRO市场空间巨大:中国CRO市场于1996年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且以仿制药临床试验服务为主。2006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仅有 30 亿元,2013年增长至220亿元。随着中国药企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创新药研发提速、2015-2016年审评加速、药品注册分类改革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开展,预计未来3-5年中国CRO市场将至少释放700亿元。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存在“流程复杂、时限短、费用高、资源少”等难点:一致性评价流程复杂,理想状态下完成一个品种评价工作需19个月、花费400-600万元,但可能遇到时间紧张、无法找到参比制剂、BE资源不足等阻力,将使这一政策下的CRO市场缩水。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下,预计2018年CRO市场超200亿元,2018年后市场达535亿元:结合考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市场大小和竞争、企业决策、参比制剂、BE资源等因素,预计2018年CRO市场将超过200亿元;随着一致性评价开展范围的扩大,预计2018年后CRO市场可达到535亿元。

受益公司推荐:泰格医药,国内CRO龙头企业,临床试验研究经验丰富,持续完善临床前研究、生物样本分析和检测业务,将在一致性评价中发挥其优势。百花村,其子公司华威医药拥有领先的临床前研发水平,十多年来共获得200多个临床批件,同时积极布局“临床前+临床试验+BE/PK生物样品检测+CRC”一站式的药物外包研发服务。

1.全球CRO总体增长,三大企业引领市场

1.1. 全球 CRO 市场增长,快速渗透药企研发业务

1.1.1. CRO 全球市场快速增长,2020 年达 590 亿美元

CRO(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通过为制药企业提供贯穿药品临床前、临床试验阶段以及上市审批等环节的药品研发外包服务而创造利润。CRO 服务内容包括化合物合成与筛选、药物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临床试验开展及数据分析管理、药品注册上市审批服务以及上市后监测和四期临床研究等。

全球领先且具有代表性的 CRO 企业有药明康德、昆泰、科文司、精鼎医药等,每个企业的优势领域各有侧重,例如药明康德在临床前外包服务更具有代表性,而昆泰、科文司和精鼎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具优势。

2014 年 CRO 全球市场规模达 270 亿美元,预计 2017 年达 320 亿美元,2020 年达 590 亿美元。2014-2020 年,CRO 全球市场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 13.91%。

1.1.2. 临床试验研究市场份额占比达 67%

2014 年全球 CRO 市场中,临床试验(I-IV 期) CRO占据全球超过半数的市场份额,达 67%,其中三期临床试验占比 35%。超过半数的全球临床试验市场份额得益于不断增加的临床试验研究参与国家数量:从2002年至2012年,参与到每个临床试验研究的国家数量增加3倍,从而使得达到三期临床终点的临床试验研究增长 85%,完成相关方案程序的临床试验研究数量也增加 58%。

1.1.3. 药企外包投入增加,CRO 业务快速渗透

近十年来,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与投入增长的正相关度越来越小。上个世纪60年代,新药研发投入增加时,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数量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即使新药研发投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新药批准数量却呈下降趋势。

根据 Tufts Center 的调查研究结果,2000-2010 年,一个新药的研发成本为 25.58 亿美元,这个数字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仅为 1.79 亿美元。新药研发不仅耗费高额费用,也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一个新药从药物合成研发起至审批上市,至少需要 10 年,其中临床试验阶段耗时最长,需6-7 年,这意味着临床试验一旦延迟,将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根据 Tufts Center 的调查,大多数临床试验都会延迟 1-6 个月完成,导致企业损失 90-540 万美元。

新药研发最终是否能成功是制药行业不可避免的风险。药物 I 期至 II期临床试验的成功率为 59.52%,II 期至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成功率只有35.53%,从临床试验至上市注册成功率为 61.95%,即使药物已经提交上市申请,也有 10%可能失败。因此,药品从研发至上市成功率仅 11.83%,也就是说,每 10 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候选药物中,只有 1 个能成功研发获批上市。

为降低药品研发巨大投入伴随的不确定性风险,制药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让 CRO 参与到药品研发中。根据 Nice Insight 的调查,2011-2012 年,年研发外包支出在 1000-5000 万美元的企业仅 31%,到 2014-2015 年这一比例增长至 62%。目前,年研发外包支出超过 1000 万美元的药企已达 85%。可见,CRO 在药企研发业务的渗透率越来越高。

1.2. 国际 CRO 市场模式成熟,三大企业引领全球 CRO 市场

全球 CRO 市场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CRO 与制药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外包”模式,而是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例如昆泰、科文司、精鼎、Icon 和 INC Research 与制药巨头们以功能性服务供应商(FSP,functionalserviceprovider)、虚拟外包等多种模式开展合作,为药企提供更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制药企业可以基于不同的药物开发需求选择不同的CRO公司,借此扩展数据资源,并节约时间和成本。

与制药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为 CRO 带来可观的业绩收入。2014 年,全球排名前七位的 CRO 年收入超过 10 亿美元,包括昆泰(Quintiles)、 科文司(Covance)、精鼎(Parexel)、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PPD)、Icon、inVentiv Health 和 PRA Health。全球排名第 8-17 的 9 家 CRO 企业年收入达 1-10 亿美元,例如 Chiltern、CMIC Holdings 等。

2014 年全球 CRO 市场中,昆泰、科文司、PPD、精鼎、ICON 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五。其中,PPD 在 2011 年以 37.9 亿美元同意私募股权公司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 和 Hellman & Friedman 的现金收购要约,从而退出资本市场。因此上市公司中,排名前三的 CRO 公司分别为昆泰、科文司和精鼎。2013-2015 年,昆泰每年营收都超过 38 亿美元,科文司超过24 亿美元,精鼎营收保持在 17 亿美元以上,并在 2015 年达到 20 亿美元。

1.2.1. 昆泰(Quintiles):领先巨头,打造全方位商业模式

昆泰成立于 1982 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研发与商业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以临床试验研究为主,贯穿生物分析实验室、基因实验室、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生物学统计分析、项目管理以及上市后监测、市场准入等环节,市场覆盖创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生物类似物等。昆泰的员工数量达 36,000 人,全球市场主要分布在北美/拉丁美洲和欧洲,亚洲地区业务仅占其市场份额的20%。2016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 22.75 亿美元,较 2015 年同期增长 8.1%。2011-2015 年,昆泰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1.7%。

2015 年,昆泰 43.26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中,药物研发服务的营收比重达 74%,有 26% 收入来自与医疗服务相关的服务(Integrated Healthcare Services)。

虽然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仍是昆泰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事实上昆泰已形成从传统的临床研发拓展至商业、咨询和资本领域的全方位商业模式,并且正在从初级订单不承担研发风险的传统收费模式,转变为一种与制药公司共同平衡风险/回报的新型合作模式,即昆泰医药与制药企业形成伙伴关系,直接投资参与药品的研发,提供优惠的 CRO 服务,然后分享药品上市后的收益,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研发失败风险。

2016 年 5 月昆泰与艾美仕(IMS)合并,这意味着艾美仕可将昆泰的患者健康和成本等数据作为大数据支持,为客户提供有更有价值的商业服务;同时昆泰也可以用艾美仕的信息服务方案来优化药物临床研究设计和患者招募等业务,并在商业和咨询领域打造更具价值的真实世界解决方案平台,从而为制药企业提供具有差异化的 CRO 服务。昆泰和艾美仕 2015年营业收入合计达到 72 亿美元,企业市值则将超过 230 亿美元。

1.2.2. 科文司 (Covance):LabCorp 收购+Epic 合作,检测与肿瘤诊断齐驱

科文司 (Covance)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是一家市场范围全面、覆盖 30 个国家的全球药物研发服务公司,员工数量有 14000 多,业务范围包括毒理学分析服务、中心实验室服务、药物筛选服务、临床试验管理服务等。科文司于 1998 年进入中国市场,2007 年在上海浦东张江投资设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心实验室。

2011-2014 年,科文司的年收入保持在 20 亿美元以上并稳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 6.3%,净利润保持在 1 亿美元左右。2015 年初,科文司被美国实验室控股公司(LabCorp) 以 61 亿美元收购,收购后 8 个月,科文司为 LabCorp 增加 22 亿美元收入,LabCorp 的 2015 年收入达 85 亿美元。

LabCorp 的核心业务是为制药企业的研发提供中心实验室服务,并有一部分体外诊断业务,是美国独立实验室巨头之一。LabCorp 收购科文司后,使得科文司在中心实验室服务、全面测试分析服务、伴随诊断、临床I-IV 期试验等方面更具优势。

此外,2015 年科文司还与肿瘤诊断公司 Epic Sciences 达成亚洲范围内的合作协议,这将增加科文司在抗肿瘤领域的临床试验研究服务能力。由于科文司在中心实验室服务和肿瘤检测诊断方向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增大,预计 2016 年科文司将在临床试验方面增加 2%-5% 的营业收入。

1.2.3. 精鼎(Parexel):跨界合作,寻求更多商业化可能性

精鼎医药(Parexel International)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威尔明顿,提供贯穿药品生命周期的从“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至“市场准入”的一站式服务,精鼎医药分支机构遍布全球51个国家的80多个地区,员工数量达18860人。

2013-2015年,精鼎年收入保持在17亿美元以上,并在2015年突破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8%,净利润从2012年的0.9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4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4.16%。

临床试验研究服务是2015年精鼎的主要营收来源,占比76%,其次是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营收分别占比13%和11%。

2016年1月,精鼎与美国医疗保健Optum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美国医疗保健Optum包含三大业务板块:健康管理服务、覆盖医院,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医疗行业信息系统、以及药品福利管理服务。基于Optum的真实世界大数据,精鼎能够优化临床试验服务,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并且改善受试者的护理服务,Optum也能够借此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水平,从而使整体健康服务更有价值。精鼎和Optum的合作与昆泰和IMS的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CRO公司来说,与商业咨询公司或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的合作不仅能够获得真实世界的患者数据,为药物研发提供更低成本的实现方式,控制患者医疗费用,更是CRO公司向下游行业延伸寻求更多商业化合作的可能性参考。

国际CRO全球市场的发展历程给我国CRO企业带来如下启示:

1、CRO市场空间和业务渗透率将持续增长,且市场以临床试验研究为主;

2、CRO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方式应该由“单一订单式”向“功能性服务供应商”等长期合作战略模式转变;

3、CRO企业的发展可向下游行业延伸寻求更多商业化合作的可能性。

2. 中国CRO市场起步虽晚,腾飞在即

昆泰、精鼎等全球CRO企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CRO市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21世纪,CRO才开始逐渐往亚洲转移。1996 年,美迪生药业服务公司(MDS Pharma Services)投资设立中国第一家CRO 公司,从事新药的临床研究。随后,跨国 CRO企业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昆泰于1997年进入中国,科文司1998年进入中国,精鼎于2002年在中国成立,PPD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服务于改剂型、仿制药研究等业务的中国本土CRO也逐渐兴起。

目前,中国CRO企业已达300多家,从业务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临床前研究CRO,提供化合物合成与筛选、临床前药理毒理试验等服务,代表企业包括药明德康、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

临床试验CRO,提供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数据分析等服务,大部分跨国CRO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及合资CRO都属于这类,例如昆泰、泰格、北京依格斯医药等

新药研发咨询、药品注册审批代理CRO,主要提供药品申报注册和审批环节的代理服务,目前中国小型CRO机构会单纯从事这类业务,而前两类企业提供的一站式服务里已包含研发咨询及代理注册业务,因此这部分市场占比并不高。

中国 CRO 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服务市场中,临床试验服务市场占比大于前者,2013年临床试验服务占中国 CRO市场份额的58%,临床前研究则占比42%,这与国际CRO市场份额的趋势一致。

中国 CRO 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进口注册临床试验”和“国内制药企业注册临床试验”三个部分,其中以仿制药为主的国内药企临床试验最为主流,其次是针对已在国外上市或进行后期研究的药品的进口注册临床试验,开展最少的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2006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仅有30亿元,2013年中国CRO市场规模已增长至2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9%,保持高速增长。临床试验市场年均复合增长33.4%,其市场增长快于临床前研究市场的32.2%。

中国 CRO 市场之所以能快速增长,除中国庞大患者群体、临床试验成本优势以及跨国药企业务在向中国倾斜以外,还得益于国内医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新药研发数量的井喷以及国家政策的利好,且利好趋势将一直持续。

2.1. 国内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4 年达 390 亿元

2006年,中国医药产业研发投入仅为45亿元,2009年超过100亿元。2010年之后,中国医药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4年达39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98%。

2016上半年,研发投入最多的十个上市药企研发费用都达1.59亿元以上,海正药业和科伦药业研发投入达3亿元,恒瑞医药和上海复星的研发投入最高,达4.8亿元,其中,恒瑞研发投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8.76%。

随着中国药企研发投入水平的持续增长,药企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也越来越高。2016上半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的有15家,其中海虹控股和沃森生物的研发投入占比接近50%。

然而,中国药企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的整体平均水平一直较低。2006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平均比例仅为1%,2010年这一比例仅增长0.5%,到2014年,中国药企研发投入占销售额平均比重不足2%,相比国际上平均8%的比例,中国医药研发的投入具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

假设中国研发投入平均占比保持增长达到8%国际水平,那么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将投入1868亿元用于研发,比实际研发投入多3.7倍。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CRO承担全球近1/3的新药研究开发工作(临床试验阶段 I-III期),按此比例测算,即药企愿意将研发投入的1/3用于外包服务,那么中国CRO市场将增加300-400亿元。

2.2. 中国创新药注册数量井喷,市场空间达 100 亿元

中国CRO市场与中国新药研发增长趋势密切相关,虽然过去中国药品市场以仿制药为主,但近年创新药研发企业不断涌现,同时许多过去以仿制药为主的大型药企也在积极转型做创新药研发,因而2010年以来,中国创新药研发在呈井喷式增长。

根据丁香园Insight统计,2010年1.1类新药申报量只有69个(按受理号计), 2015年已超过200个,获批临床的注册数量也从2010年31个增加至2015年115个,增长3倍多。受到集中审评的影响,新药审评开始加速,截至2016年中期,1.1类新药临床申请批准数量已井喷至190个,数量已远超过去任何一年。这将为 CRO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

由于目前中国整体新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数药企通过资金投入向科研院所或其他药企购买研究成果来获得1类新药,继而与CRO合作或自己完成不同程度的后续开发。一个1.1类新药临床前研发费用平均在2000-4500万元,而药物越到后期成本越高,从研发到上市的研发费用在3亿元以上,例如信立泰从艾力斯购买已获批上市的阿利沙坦酯花费3.4亿,江苏恒瑞阿帕替尼的研发总费用也达3-4亿元。

如果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上市成本在3亿元,扣除大约5000万元的临床前费用,那么其临床试验成本约为2.5亿元以上。2013-2016年获批临床的1.1类候选药物数量为176个,假设30%药企业会选择CRO公司作为新药临床试验开发资源,那么CRO新药临床试验市场空间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2.3. 药品监管改革促进 CRO 发展,未来市场空间至少增加 200 亿元

2015-2016年,药品监管政策改革为中国医药行业带来市场的规范化,同时也为行业内各领域提供市场机遇,其中临床试验自查核查、药品审评加速、药品注册分类改革、《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都将促进 CRO 企业发展。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例,该政策将释放巨大的 CRO 市场空间,2016-2018年CRO市场空间将超过200亿元,2018年以后,随着一致性评价流程完善,非2018年底必须完成一致性评价品种陆续开展,CRO市场空间进一步释放,预计达500亿元以上。

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关键点和五大行业壁垒

3.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入实质性阶段,生物等效性是关键

3.1.1.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2年,国家局第一次提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并启动 15 个基本药物品种质量一致性评价试点及75个品种一致性评价工作。

2016年,作为提高药品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的措施之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次被提出并成为2015-2016年药品监管改革的重点。

目前,CFDA已发布20多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基本确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工作流程、参比制剂的确定方法、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备案管理、第一批参比制剂目录以及复核检验机构名单等,仿制药一致性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3.1.2.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关键点:溶出曲线一致基础上的生物等效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一致,临床上可以相互替代。原研药品指境内外首个获准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的药品,而仿制药指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

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质量一致可通过药学体外对比研究来证明,其内容包括处方、质量标准、晶型、粒度和杂质等主要药学指标和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是否一致的比较研究,其中仿制药与原研制剂溶出曲线是否一致是判断两者质量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证明两者溶出曲线一致的基础上,企业需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来证明仿制药与原研药疗效一致。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指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服用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BE研究方法按照评价效力优先顺序包括: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其中评价效力最优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常采用为Cmax和AUC作为终点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CFDA第105号文件,药品生产企业原则上应采用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价,而全面深入地开展药学研究是为了提高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因此,溶出曲线一致基础上的生物等效成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关键点所在。

3.2. 一致性评价难点:“流程复杂、时限短、费用高、资源少”

根据CFDA第105号文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流程可主要分为“寻找参比制剂-取得参比制剂-体外对比研究-生物等效性试验(BE)-申报与审批”五个环节。

标准的一致性评价工作流程中,CRO 企业主要参与药学体外研究、生物等效性试验这两大环节。然而,一致性评价存在着“工作复杂、时限短、费用高、资源少”等难点,这些难点也将成为 CRO 市场扩张的壁垒。

3.2.1. 首批 289 个品种必须在 2018 年底完成,所剩时间不多

首批需要完成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品种为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共289个),这批品种完成一致性评价的时限为2018年底,截至目前仅剩2年零4个月,如果企业逾期未完成,则不予再注册。

根据国家已发布的政策与公告,一个完整的“一致性评价工作流程”从参比制剂的选择与购买、体外对比研究、完成BE试验,至完成各项检验核查、技术审评审批,预计共需要440天,约为14个月。

虽然目前一致性评价流程的流程已基本打通,但企业是否能在仅剩的两年零四个月中做出品种去留决定、顺利找到参比制剂、做出一致的溶出曲线并在BE试验中证明仿制药与原研药一致,这些都还是未知数,只要有一个环节不顺利,就会影响到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整体进展。

3.2.2. 参比制剂的选择进程较慢,影响一致性评价工作开展

参比制剂(RLD)是指用于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对照药品,通常为被仿制的对象,如原研药品或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根据CFDA第61号公告,参比制剂首选为国内上市的原研药品,其次是原研药的地产化品种以及国内上市的国际公认同种药物,最后才选择欧美日上市且被列为参比制剂的药品。

参比制剂的选择方式为药品生产企业自行选择参比制剂后备案,同时行业协会、原研药品生产企业和国际公认的同种药物生产企业可向一致性评价办公室推荐或申报。

根据中检院公布的信息,2016年5-6月企业提交参比制剂备案与申报信息共942条,其中属于289目录品种的有509条,按通用名计有141个,占289目录的48.7%,还有超半数的品种尚未找到或备案参比制剂。另外,中检院推荐盐酸特拉唑嗪片、奈韦拉平片、头孢呋辛酯片、辛伐他汀片等8个品种的参比制剂,仅占 289 个品种的 2.77%,且与备案的参比制剂有重复。另外,由于存在原研药品在国外撤市、国内改剂型改规格品种较多以及部分品种为特色品种无法找到原研企业等现状,289目录中,预计10%-20% 品种的参比制剂无法顺利找到。总体看来,参比制剂选择的缓慢较慢,会影响一致性评价后续药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等工作的开展。

3.2.3.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短缺,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求

首批一致性评价工作清单中的289个品种共涉及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如此大规模的药品数量在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一致性评价工作可能性不大,除时间紧张、费用昂贵等因素以外,作为CRO上游行业的临床机构资源的短缺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临床CRO研究的容量与服务水平。

目前中国获得CFDA资格认定的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有475家,且大多集中在三甲医院。根据国家局发布的临床试验自查核查品种所涉及到的400多家临床试验机构承接情况,可以看出,承接BE/一期临床试验的机构仅占17.63%。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