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农业科研看“转身”

2014.1.09

  今年1月16日,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一周年的日子。

  一年前,承载着几代农科院人梦想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获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复。这是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之后,我国批准的第三大创新工程。

  机遇与压力并存。“创新工程是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全新探索,其成效如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一年前,在创新工程誓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如是说。

  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创新工程实施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获悉,历经一年多的摸索,我国农业科研的转型路线已逐渐清晰。

  顶层设计“一盘棋”

  “大科研,小作坊”,这是中国科技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农业科技领域也不例外。拥有32个直属研究所的中国农科院,看似门类齐全,但仔细梳理下来便不难发现问题:研究方向上重复立项、学科群间分布不均衡。

  以2012年为例,作物、畜牧、兽医、资源与环境四大方向,占了全院科研经费的70%。而就经费的来源而言,各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渠道平均多达21个。

  “多渠道申请经费,除带来重复立项外,还导致科学家不得不以项目需求为导向,脱离了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求。”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他看来,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状,根源在于“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直接导致各项目和部门各自为“王”,缺乏集体作战。

  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是该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是“小富即安”过日子?答案不言而喻。

  实际上,多年来,农科院一直在呼吁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只是在创新工程获批后,才有了实实在在的经费支持,为做事提供了可能。

  “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对32个所50多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梳理,目的是通过人、财、物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院‘一盘棋’布局,提高创新效率。”创新工程工作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表示。

  至此,立足传统优势、特色和交叉学科,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创新工程顶层设计浮出水面。

  中国农科院确定了8大学科集群、约130个学科领域及300个左右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重新“整编”。

  “改革总是困难的。”唐华俊坦言。他举例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于原有的52个课题组凝练成13个科研团队,资源区划所由原先的45个课题组整合成12个团队,但“就地卧倒,是为了重新起立”。

  探寻考评新机制

  有了方向和团队,工作开展起来了,但接下来该如何去评价创新团队呢?

  “创新工程正在探寻一种新的考评机制,告别单一地以论文论英雄的方式。”唐华俊介绍说,创新工程采取的是分层级考评,院考评研究所、研究所考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考评科研团队成员。

  根据创新工程的要求,入选试点的研究所必须拿出符合各自特点的绩效考评办法。

  作物科学研究所向来是中国农科院的“王牌军”,也是第一批进入试点的研究所。如今,所里确立了“顶天”和“立地”两种不同的考评办法,以做到“人尽其事”。

  该所副所长王述民告诉记者,在种质资源方向,考核的是团队收集和创新种质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其公益服务水平;分子生物技术方向,将以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数量和被引用频率,考核“顶天”的问题。

  对于遗传育种以及栽培生理,则考验其“立地”的程度,如品种推广的面积、栽培技术是否与新品种配套等生产应用的效果。

  一年下来,在农科院内部,一些新变化正悄然发生。

  2013年,中国农科院首次实现自2000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肉品加工团队”告别了以往“给啥做啥”的“小木匠式”工作模式,一年申请的ZL数达80多项,数量是过去10年的总和。

  单是作物科学研究所在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达到10篇,在王述民看来,“这在往年是不可思议的”。

  经费改革在路上

  相关数据显示,农科院各学科平均近80%的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上耗费了大量精力。

  “稳定性经费的缺乏与农业科研长期性、周期性的学科特点极不相符,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唐华俊说,创新工程正探索建立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稳定支持模式。

  不同于现有的课题组长经费负责制,创新工程以科研大团队为基础,进行经费测算,按照60%的经费比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其余40%经费则通过竞争性项目获取。但不同于过去“到处拿项目”,同级别的国家级项目数将受到限制。

  “稳定支持是为了营造让科研人员安心、全心做科研的环境,而竞争性课题外加创新工程的绩效激励、末位淘汰机制,可避免在团队内部形成新的‘大锅饭’。”唐华俊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唐华俊透露,创新工程已在经费使用上作了一些改革,探索在合理使用经费的同时避免“科研浪费”。

  据悉,目前创新工程经费管理的具体办法已上报农业部备案。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