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改革体制机制突破障碍壁垒 创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空间

2018.2.27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四年来,本市不断尝试机制体制改革,探索打破区域藩篱、突破行政壁垒,为京津冀三地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创造新空间。

banquan5.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位于武清区京滨工业园内的博思特能源装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是从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因为自身研发能力所限,2011年到2014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企业总工程师樊军康清楚的记得:“我们的核心产品,是安装在油气管道输配站场,起到压力调节、气体计量、安全控制。我们公司技术部自主研发,速度非常缓慢。在核心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方面碰到了技术难题。”

  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武清区主动作为,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帮助博思特从北京引入高端技术团队,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还接下了西气东输相关配套项目。企业总工程师樊军康不无骄傲的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院所和专家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现在在西气东输三线、四线,陕京线,还有庆哈线、庆齐线、福建、广东一些天然气站场应用。”

  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全国最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园区,如何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关键就是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破除制度障碍。武清区科委副主任徐迎侠介绍说,通武廊区域正在试点新机制,搭建三地共享共用创新平台。

  徐迎侠:“三地共筛选30家平台载体纳入《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比如说红日药业是针对新药研发和小试、中试来提供共享服务的,目前通武廊三地已经有几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应用过这个平台了,利用共享的设备和人员,创业成本就可以大量节约,提升时间效率。”

  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从地图上看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金三角”,简称“通武廊”。四年来,武清区与通州、廊坊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人才交流、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三地已组建10个基础教育共同体;统一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三地检查结果互认;开展了跨区域法院立案试点;建立了区域安全生产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灾情预警联动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让通武廊实现了良性互动一体发展,也为武清区域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仅2017年一年,武清区就引进落户了1290个北京项目,引资到位额183亿元。

  行政体制改革是本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今年年初,滨海新区先行先试,启动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助力京津冀协同推进,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表示,这一次改革直面问题。

  杨茂荣:“比如说开发主体多、发展分散化、碎片化、产业发展同质化,产业政策逐渐趋同,产业相互克隆、撞车现象比较明显。同时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也不规范,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过于宽泛。既从事经济职能也从事社会管理职能,阻碍了功能区的发展。”

  滨海新区改革后功能区从七个整合为五个,功能区与街镇分工更加明确、土地资源、空间资源更加集约、集聚,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多改革经验。今年更广泛的改革将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释放新动能营造新空间。

  武清区区长戴东强表示:“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度合作,在产业协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梳理一批合作项目,合力争取‘通武廊’体制机制创新纳入国家和省市层面规划,着力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重点突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