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光合磷酸化的主要机制

2022.9.08

1966年,Andre Jagendorf实验证明,即使在暗处叶绿体也可以形成ATP,只要在类囊膜两侧形成人为的pH梯度。即将叶绿体在pH4缓冲液中泡12小时,然后迅速与含ADP、Pi的pH 8缓冲液混合,叶绿体基质的pH迅速升至8,但是类囊体中的pH仍是4,这时发现随着类囊膜两侧pH梯度的消失,同时有ATP形成,所以提出与氧化磷酸化类似的光合磷酸化的化学渗透学说。

在光合磷酸化中也需要完整的膜,在光激发下H+从基质流向类囊膜内形成跨膜质子梯度。ATP酶是在膜外,形成ATP后后质子才流出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