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这既促使国内药物研发以仿制药为主,又使部分新兴创新型企业把融资希望寄托于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然而,生物医药企业专业性强,风险投资等向来出手谨慎。上海衡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人戴晓畅表示,医药行业属性特殊,投资医药企业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专业医药投资VC数量和金额都较小,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PE投资金额的比例也低于2%。除此之外,生物技术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渠道也很狭窄。

  邓天佐指出,应该会同财政、税务及金融主管部门,共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造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寂寞”的融资结构

  2005年以前,国内生物技术投融资以产业资本和产业投资者为主,此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出现,中小板、创业板相继走向成熟。虽然融资结构不断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寂寞”。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提供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8%,风险投资占25%,其他融资占43%。由此可见融资结构上存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