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2018.7.18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的有关要求,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2018年继续开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

现将经评审产生的27名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主要业绩予以公布,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社会监督。自公布之日至7月27日,如对候选人有异议,可向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书面材料,对实名反映情况者身份将予以保密。

通信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号4号楼404室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邮政编码:200020)

联系人:陶艺音 孙畅

联系电话:021-33768161 021-63856659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办公室

2018年7月18日

基础研究类(共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8718540239861.jpg

马骧,1980年5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基于精细有机功能染料的亲水性软材料的精确构建、精准表征和精细调控,来拓展传统染料新的功能性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精确设计功能染料客体,构建特定组装模式和功能的超分子及聚合物,对染料的荧光波长进行了有效的调控;通过分子组装策略,对染料的室温磷光发射效率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展了系列非晶态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射材料体系。发表SCI论文79篇,被引用25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篇。申请发明ZL7项。出版学术译著两本。现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国际期刊Dyes and Pigments执行主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871854024642.jpg

张远波,1978年7月生,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的器件制备、电学输运特性以及扫描隧道能谱研究。在石墨烯反常量子霍尔效应方面的发现引领了当时国际上对石墨烯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并成功制备了以基于新型二维材料黑磷的场效应器件,开辟了二维黑磷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开展对强关联二维材料1T-TaS2 的研究,发展了一个全新的电荷调控的实验方法,首次得到了1T-TaS2 的完整相图;在双层石墨烯中实现可调的谷自旋输运。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等学术期刊上,他引超过20000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871853989867.jpg

金贤敏,1980年7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光量子芯片和量子信息技术集成化等方面研究。第一作者完成了“16公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工作,首次有力验证了基于卫星平台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带领团队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首次实验上有力验证水下及空海一体量子通信的可行性;通过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制备出了最大规模三维集成光量子计算芯片,并演示了首个真正空间二维的随机行走量子计算;在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解决量子信息难题,实验实现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量子态分类器。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201871853985482.jpg

侯晋,1982年10月生,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为揭示肝癌发生发展过程microRNA组,发现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潜在靶点;发现RIG-I在肝癌干扰素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发现DDX46调控干扰素表达表观遗传学新机制;发现肝癌诱导脾脏产生新型免疫细胞亚群Ter细胞等。作为第一、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了Cell、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Hepatology、J. Immunol等SCI论文。曾获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871853986113.jpg

侯军利,1978年4月生,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有机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利用自组装体系仿生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利用单分子管结构稳定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单分子管状结构的人工跨膜通道构筑策略,成功实现了对系列复杂跨膜输送过程的仿生,阐明了质子和水分子高效、高选择性跨膜输送的结构因素,发展了一种构筑细胞膜活性抗生素的新方法。建立的人工跨膜通道分子为研究生理活性物质输运的机理提供了简单模型,为发展靶向细胞膜的药物分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作为通讯作者在Acc. Chem.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他引1000余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871853987205.jpg

胡伟达,1979年10月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红外探测器物理和应用研究。在碲镉汞等红外探测器的研究方面,建立了高分辨微区红外光电流表征方法,揭示了暗电流的物理起源,为实现长波、双色红外焦平面器件的成像提供了基础支持;提出了几种具有变革性特征的新型低维红外探测器原型器件。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共70余篇,他引2600余次,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引论文10篇。授权中国发明ZL18项。国际SCI期刊Infrared Physics &Technology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871853986734.jpg

胡国宏,1977年10月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肿瘤转移的生物医学研究,聚焦于乳腺癌转移的调控机制,揭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转移预测标志物和转移治疗药物靶点。主要贡献包括揭示癌细胞对不同转移靶器官选择性的机理,阐明扩散的癌细胞在骨中休眠及苏醒的调控机制,发现转移性乳腺癌干细胞,揭示乳腺癌多器官转移的治疗新策略,发现多个预后诊断标志物,形成肿瘤转移微环境调控的理论体系。发表SCI论文45篇包括Nat Cell Biol、J Clin Invest、Nat Commun、Cell Res等通讯作者论文14篇,Cancer Cell等第一作者论文6篇,他引2600余次,被Faculty of 1000收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8718540241423.jpg

赵玉政,1983年10月生,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细胞代谢成像新技术与候选药物开发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细胞代谢荧光探针与成像原创技术上做了系统工作,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开发了系列遗传编码的荧光探针,实现了在活体、活细胞及亚细胞中对细胞代谢的高时空分辨检测与成像,并建立了高通量代谢分析技术,解决了细胞代谢研究中两个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目前全球已有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200 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使用相关检测技术。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thods、Cell Metabolism、Nature Protocols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获授权国内发明ZL4项、国际PCT发明ZL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8718540239390.jpg

黄正,1979年2月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和均相催化方面的研究,在能源化学、资源高值化、废塑料可控解聚制备柴油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开发了高活性分子型烷烃脱氢催化剂,首次实现了烷烃到直链烷基硅的区域选择性转化;同时发展了聚乙烯废塑料的温和可控降解方法,将大量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的废塑料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和清洁柴油,为聚烯烃废料碳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在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ZL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得者,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成果转化类(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8718537566741.jpg

冯世进,1978年10月生,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土的动力特性与地基振动、软土地基与深基础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系统研究了垃圾土的静动力强度变形机理和导水、导气特性,研发了填埋场内多场耦合计算模型及液气调控技术,提出了填埋场衬垫失效及坡体失稳破坏分析方法。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老港、深圳下坪等20余项大型填埋场工程,解决了填埋气收集、填埋体失稳灾变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曾获201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8718537569555.jpg

任善成,1981年2月生,上海长海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去势抵抗的机制研究。构建了首个亚洲人群的前列腺癌基因组/转录组图谱;开创了通过血浆中长链非编码RNA诊断疾病的新方法,领导开展3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成功研发试剂盒。在Nature Medicine、 Molecular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57篇,荣获美国前列腺癌基金会优秀青年学者(亚洲首位)。临床上擅长前列腺癌的微创手术和综合治疗,创立“最大程度保留前列腺周围结构的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新术式,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8718537568143.jpg

刘亚东,1982年9月生,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提出了基于全波形反演的输电线路故障分布式检测与重演方法以及基于张力和温度稳态参量的输电线路输送容量评估方法,研制出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定位装置、输电线路动态增容装置和输电线路故障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并在15个省市的400余条输电线路上广泛应用,准确检测和定位输电线路故障600余次,故障巡线时间缩短50%以上。分布式故障定位与智能诊断技术2016 年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遴选的电力新技术目录,曾获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8718537567522.jpg

何志平,1977年7月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围绕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空间遥感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发明了月球及行星表面图谱原位探测方法,在国际上率先研制了系列轻小型、高性能仪器,应用于探月工程及军、民多领域;创新空间主被动光学设计方法及其工程化技术体系,组织突破光束调控及收发配准、光束极化操控等关键技术,为量子通信、空间激光探测与成像等空间主被动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主持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研制,开拓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我国行星探测中的应用,为我国即将实施的火星、小行星探测及军事侦察等应用提供新型仪器。

 

201871853984700.jpg

张大伟,1977年6月生,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聚焦微米纳米结构的光学器件,开展导模共振微纳光学器件创新前沿研究,高性能光谱仪器分光和接收器件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高性能光谱仪器关键部件的“空心化”问题、国防军工中所需的特种光学器件等问题,带领研发团队,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国家级课题,实现了光谱仪器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43项授权发明ZL,发表了150篇SCI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0篇)。曾获201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71853757807.jpg

杨文,1980年7月生,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研究员。通过对肝癌起始细胞新亚群鉴定、微环境促癌机制探索、靶向肝癌起始细胞治疗策略等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发现了新的肝癌起始细胞亚群和重要调控通路/分子,解析了炎症、代谢、神经等微环境因素促癌的新机制,并针对发现的关键靶点,提出了“老药新用”靶向清除肝癌起始细胞的治疗新策略。发现的新的肝癌起始细胞标志物OV6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肝癌起始细胞标志物之一,被认为在肝癌的分子分型和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表SCI论文36篇,总影响因子310分,被引用3000余次。曾获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四)。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871853757176.jpg

杨珉,1979年1月出生,复旦大学教授。提出“权限使用行为”理论模型,建立移动应用行为分析方法体系,破解传统软件行为分析理论无法支撑移动恶意行为检测与控制的难题,揭示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重大安全威胁,推动国家和公众对移动安全的认知与重视,支撑多项标准和法规的制订,多项研究成果为百度、360、金山安全、上海斐讯等产业应用。围绕移动安全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理论研究驱动技术突破、行业应用反哺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01871854998610.jpg

封小松,1978年12月生,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研究员。长期从事航天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新一代战术导弹武器系统、航空母舰等重大国防航天产品关键结构高可靠连接制造技术攻关。推进了搅拌摩擦焊、激光焊等先进连接技术在航天制造中的应用进程,缩短了与国际航天强国的制造能力差距。搅拌摩擦焊装备在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电子与船舶等领域逐渐开始大规模应用,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曾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871853985021.jpg

钟来平,1977年9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在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口咽鳞癌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完成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推动外科领衔的头颈癌临床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生物标志物Cyclin D1、GDF15、Annexin A1指导口腔鳞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可整体提高疗效,降低医疗成本,为实施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鳞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通过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体外癌变模型和后续基因组、蛋白质组分析、分子功能研究,为口腔鳞癌发病机制和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2018718537568774.jpg

蒲华燕,1982年12月生,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结合自动化测量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建立了以极地、核电、海洋事故现场等极端自然和人工环境为应用背景的机器人化探测装备技术体系:多次参加南极现场验证与示范应用,执行并完成了南极罗斯海难言岛海域的水文探测任务,完成了东海桑吉号沉船事件中的应急处置和水质样本自动取样,为沉船探测和后期处置提供重要资料。曾获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企业创新类(共8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2018718540442672.jpg

王少白,1985年3月生,上海逸动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在生物力学特别是骨科关节、运动医学和康复方面有十余年科研经验,擅长“医工结合”“体医结合”领域的临床转化与创新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10项已授权的发明ZL,数十项发明ZL进入公布及实质审查阶段,此外还有1项申请中的PCT国际ZL,和数十项已授权的实用新型ZL。公司第一个临床转化产品“膝关节运动功能参数检测仪”填补了运动医学和康复领域缺少对关节客观、量化、动态评估的空白,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关节运动功能评估领域第一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并形成行业标准。

 

2018718540442051.jpg

王波兰,1978年1月生,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战术型号武器研制,推动了两个重点型号的研制、定型。研制过程中,负责导弹外形设计、总体设计,带领团队攻克了超低空下高精度关键技术和抗干扰难题,装备性能达到同类武器中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持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等多项创新项目,在智能化、体系化等领域推进了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近几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授权发明ZL20余项。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7年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8718540244247.jpg

刘涛,1978年8月生,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工作在地下工程建设一线,投身于重大工程建设,主持了多条隧道工程建设工作,工作内容涉及大直径盾构隧道、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明挖法隧道,泥水平衡盾构隧道、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新建隧道、改建隧道等各种隧道工程。在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项目总结和技术提升,主持与参加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至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主编著作3部,参加编写规范2项,申请和获得ZL11项。曾获国家第六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17年住建部华夏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8718540443303.jpg

吴东方,1978年3月生,上海光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致力于光纤智能传感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研制光纤周界安防系统、光缆普查仪、宽动态光时域反射仪、光纤温度测试仪、光纤铁路路基设备安全监测系统等多个产品,验收了我国第一例分布式光纤铁路安全在线综合监测系统,产品先后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金奖。长距离、精度、智能化等关键性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成都铁路局川黔线等重要场所及设施。获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2016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2018718540243456.jpg

李俊菲,1977年12月生,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从事冠脉药物支架研发及特种医用材料研究等技术工作。作为核心工程师成功开发国产第一个冠脉药物支架,填补国内空白。主导第二代支架结构优化,该产品全球累计已救治200万余名患者生命。进行第三代药物支架早期概念探索,确定了凹槽载药的设计,该设计集药物支架和裸支架优点于一身,为全球唯一一款靶向洗脱药物支架。主导火鹰药物支架技术要求、质控、测评技术、加工等全面提升,最终达到欧盟要求,获CE认证。

 

2018718540242054.jpg

陈运文,1981年7月生,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等计算机技术领域有丰富的研究和工程经验。多次荣获国际数据挖掘竞赛冠军,证明了中国在文本智能处理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带领达观数据团队将文本智能处理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率先实现商业落地,产品服务了招行、浦发、德勤、平安、Wi-Fi万能钥匙、华为、中兴等数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自动化运行效率。获得27项国家授权发明ZL,内容涵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流程自动化处理中的众多创新性技术,并成功运用在金融、法律、智能制造、政府、传媒等领域。

 

2018718544285640.jpg

贾梦虹,1983年11月生,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提出“化学反向工程”的概念,首次将“未知物剖析”引入化工及材料产业领域,后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微谱分析”技术,即通过微观谱图对未知成分进行分析。带领团队大规模推广应用到新材料研发和质量控制领域,成功创造了一个新兴科技服务模式。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十项。多项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新材料领域分析技术空白。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