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城市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气体泄露安装气体报警器解决方案

2022.8.22

城市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气体泄露安装气体报警器解决方案

一氧化碳(CO)做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性气体,随着私家车辆及地下车库的普及,其导致的中毒事件也频频见于报端。近年来国家对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检测系统也开始要求,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8.6.3条规定:“设有机械通风的地下车库应对CO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一氧化碳的危害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对吸入对人体有十分大的伤害。它会结合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人缺氧。见的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疲劳和虚弱的感觉,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严重损害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会有后遗症。

根据测试,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50ppm时,健康成年人可以承受8小时;达到200ppm时,健康成年人2~3小时后,轻微头痛、乏力;达到400ppm时,健康成年人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到800ppm时,健康成年人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原因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源自于汽车发动机,当发动机怠速运行时,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含有大量CO的尾气。地下停车场属于密闭环境,车辆进出比较频繁,所排放的尾气也不易排出,极易积累大量CO气体,导致停车场内弥漫着呛鼻的气味,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地下车库、停车场内应配有送、排风系统,用新鲜空气进行置换。

加装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检测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定期排风保证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低于危害水平,属于安全考虑。
2、根据地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排风,避免排风频率过高导致的能源浪费,属于节能考虑。

  山西安赛科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的地下停车场co检测报警系统针对停车场不同面积和防火分区数设计气体检测仪,全面检测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值。气体检测仪通过有线和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上可集中显示各监测点浓度值,当环境中CO浓度超过预设报警值时,可自动报警并自动启动排风系统进行置换。

 1、实时检测地下车库环境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值。
2、多个防火分区浓度值集中显示监控,浓度值实时显示。
3、自由设定报警值,浓度值超过时可自动联动排风系统。


  常见问题:

1、市面上存在很多家用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是否可以用于地下车库场所?

  答:市面上存在很多家用吸顶、壁挂式,外壳为塑料的一氧化碳检测仪,价格极为便宜,原理多为半导体式或电化学式,只能定性测量,不能定量测量。相对于工业用一氧化碳检测仪,存在精度不高,响应迟缓等问题。并且家用一氧化碳检测仪只能单点检测报警,无法实现多点集中监控、超标连锁风机等功能。

2、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检测仪应该如何设计、安装?

目前,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检测仪的设置尚无国家规范,其设置主要是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GB50493-2009)中的规定“有毒气体检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考虑到此规定主要针对高危化工区域,地下车库场所一氧化碳检测仪的数量设置主要根据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等因素来酌情考虑,一般300-400m2左右一个。安装高度建议距地面0.3-0.6m左右为宜。

一氧化碳检测仪常见的信号传输方式有4-20ma/RS485两种,考虑到布线简易度和成本,建议选择RS485信号,线缆规格为RVVP 4×1.0mm2



一氧化碳CO气体报警器

 

一.产品介绍

产品多图-气体报警器01(1).png

SKA/NE-301是一款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智能化传感器检测技术、整体隔爆(d)结构、固定安装方式的有毒气体检测仪。标准配置为带点阵LCD 液晶显示、三线制4~20mA模拟和RS485数字信号输出,可选配置为可编程开关量输出等模块,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还支持输出信号微调等功能,方便用户系统组网及维护。

可检测CO、H2S、O2、Cl2、NH3、SO2、HCN、NO、NO2、 PH3、ClO2、ETO等多种有毒有害气体。(湖南圣凯安环保科技赵经理133..97.。。。532...997)

 

二.产品特点

• 智能化EC传感器,采用本质安全技术,可支持多气体、多量程检测,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

• 无需其他工具就可实现传感器互换、离线标定和零点自校准等功能;

• 智能温度和零点补偿算法,进一步提升仪器性能;

• 仪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检测时,能有效避免了其他气体的干扰;

• 多种信号输出,既可方便接入PLC/DCS 等工控系统,也可以作为单机控制使用;

• 超大点阵LCD 液晶显示,支持中英文界面;

• 免开盖,红外遥控器操作,单人可维护,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能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 本地报警指示,一体化声光报警器(选配);

• 仪器具有超量程、反极性保护,能避免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危险;

• 丰富的电气接口,可供用户选择;

• 已通过ATEX、UL、CSA 等国际标准认证,品质值得肯定。

 

三.技术参数

 

 

图片1.png

 

四.应用领域

石油、石化、冶金、化工、环保、市政、造纸、印染、科研、教育、国防……

 

 

五.选型注意事项

报警器的选型是很重要的,如果报警器的选型和使用场地不匹配的情况,会导致很多情况发生,所以选用报警器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气体检测环境下的温度、湿度、气压情况是否在气体报警器的正常检测范围下,否则需要在前端安装预处理系统,报警器才能正常使用;

2. 气体检测环境下的浓度是否在报警器的检测正常范围之下,否则要选用更高量程的报警器;

3. 选择气体报警器时,你需要的量程和分辨率是否满足你所需的要求


厂界毒气在线式监测解决方案


一.方案背景

什么是厂界?厂界通常指工厂外1-2m处,比如厂区边界、施工厂界、工业园区与居民生活区之间等。厂界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一般为氨气、硫化氢、氯气、、臭氧、二氧化硫、VOC、TVOC、VOCs等,与厂区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相比,厂界监测对气体监测的量程、精度等技术要求更为严苛。

基于此,圣凯安以为人体防中毒安全和易燃易爆燃危险安全监控为主要目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法规条例的内容,搭配合适的气体监控量程和设备精度,并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统一接入中控平台,集中数字化模式,统一智能化管理。


二.系统架构

本监测系统以有毒气体检测仪等监测设备为核心,通过网络化大面积组合科学布点,构建主要污染源全覆盖的监测网络,对有厂界及敏感点和区域环境空气中的毒气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图片3.png



现场监测数据可有效实时的同步到圣凯安云平台,数据管理中心会对传输数据进行有效科学化分类管理,形成有效的数据报告;用户可随时查看历史数据及相关统计分析,同时也可以为环保等部分提供有效的环境数依据。

整个系统主要分为环境感知层、数据采集显示层、数据通信网络层、在线云平台应用层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片4.png



环境感知层这一层由气体检测仪、气体报警器、气体分析仪等前端监测设备组成,用户需结合实际情况采购相应的仪器设备。

数据采集显示层在监控中心构建环境监控系统大脑核心,采集监控现场气体监控探头的数据,并经过对比运算,下发控制信号给各个实验室门口的控制LED屏展信息。

数据通信网络层系统通过DTU把各个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传送到中心平台。

在线云平台应用层:云平台担负着实时监控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指挥功能,可远程管理整个系统的各项数据,并可远程监控现场各个气体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查看历史数据、图表等。一旦系统监测到报警信号,就会立即将报警短信发送到相关安全管理员手上。


三.功能优势

实时监测: 24小时在线监测区域内有毒气体浓度,有效实现危险气体浓度超标事件的可防、可控。

海量数据存储:可储存海量历史数据,用户只需通过对时间类型、站点及查询时间段等内容信息的设置,就能直观展示气体浓度历史数据。

数据导出:对环境参数可做日月年报表,可做统计分析,对标参考等,用户可随时导出这些数据。

数据分析:用户只需通过设置不同点位的分钟、小时、日等时间类型的时间段,就可实时查看当前/历史的监测因子曲线图。

Web监控: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平台通过浏览器登陆系统,查看监测现场情况,直接操作现场设备。

设备管理:此功能可实现监测点位信息的增、改、查、删等基本操作,更规范的管理各监测设备,

用户管理:不同的操作权限,实现了不同级别操作人员对数据访问范围和数据读写性的严格控制,建立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实现所有用户的身份管理。

地理信息管理:通过地图场景、实时位置、轨迹查询的设置,实时掌控监控点位置,并可通过点击位置信息,进入特定监控点,对每个监控点下的设备进行管理,适合客户对每个下属监控点位进行统一、分组管理,避免杂乱,一目了然。

预警、报警功能:通过通用的预警算法,或者根据不同应用场合的专用预警算法,用户可提前设置报警启停时间和启停条件,当满足预设时,通过声光、电话拨号、短信等方式进行预警、报警,便于用户对其客户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提升客户满意度。








7.现场客户案例




2f3567cf7652f285e098285c6b070bec411743d5.png@1320w_2742h.webp9a959b8a34fd4b4518fcfc1d7e08a84fd580b54e.jpg@1320w_1760h.webp













 

 




 

本文为我原创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https://uc.antpedia.com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