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质量基础设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应用指南》团标征求意见

2023.1.21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批准立项和组织制定编写的《质量基础设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应用指南》团体标准,已组织相关参编单位和相关专家以线上会议等方式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改,据此形成《质量基础设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按照《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本协会现对《质量基础设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应用指南》团体标准制定公开征求意见。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提供了质量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应用的总体原则、质量基础设施因素、评价与改进的建议。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质量基础设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应用。
 
  总体原则:
 
  1.以“计量筑基、标准引领、双检支撑、认可立信、产权保护”为总体原则,以新能源、高耗能、温室气体、碳汇资源等为基础,规划布局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全链条融合发展,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以大健康、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 NQI 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
 
  3.推进 NQI 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开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领域的质量基础设施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赋能低碳产业发展。
 
  4.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融合要素资源,加强一体认证、云端互链、数据互通,引导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服务,综合应用,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一站式”绿色低碳技术和咨询服务。
 
  5.实现质量基础设施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精确互联和精准匹配,共同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夯实产业基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质量基础设施因素:
 
  1.计量
 
  完善计量技术体系,发挥计量技术在 NQI 中的基础作用,推进碳排放、碳中和关键量值可测、可溯源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强基础前沿、共性关键、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加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碳计量监测、碳计量审查和评价等制度,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制定碳排放计量模型、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计量技术规范,为碳交易、碳核查等提供计量支撑;开展碳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量值比对,加强碳相关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
 
  健全计量服务体系,搭建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碳计量技术资源,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碳计量服务;建立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计量数据的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
 
  建立能源计量审查制度,加强能源计量审查、能耗在线监测、能源计量服务,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组建专家团队为重点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提供精准服务,开展协同攻关。
 
  建立新能源交直流充电储能系统、新能源电动(氢能)汽车检测设备检定、校准等综合计量技术能力体系,建立健全碳计量相关的氢能、光能、风能、电能、流量、照度、声学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全覆盖溯源体系。
 
  帮助重点用能企业配齐、管好、用好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审查、能效标识和商品过度包装监督检查,完善企业计量管理体系。
 
  2.标准化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完善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报告与评估、数据管理、信息披露等碳达峰基础通用标准。鼓励推进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区域标准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广利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以及生产和服务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提供关键支撑。
 
  ——加强节能基础共性标准制修订;
 
  ——健全非化石能源技术标准;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制修订;
 
  ——完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标准;
 
  ——加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制修订;
 
  ——加强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标准制修订;
 
  ——加强基础设施低碳升级标准制修订;
 
  ——加强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制修订。
 
  健全市场化机制标准体系,为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提供关键保障。
 
  ——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制修订;
 
  ——加快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
 
  ——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制修订。
 
  加快布局碳清除标准体系,为固碳、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提供支撑。
 
  结合地区产业发展情况,推进低碳、节能标准的制定,发挥市场主体和政策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建立节能标准体系,加快应用碳达峰基础通用标准和重点行业能耗限额、重点用能产品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地区、行业、企业或关键产品制定及应用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碳排放监测系统建设标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试点,建立绿色公共机构建设及评价标准。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应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碳减排,为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发挥标准化作用。
 
  开展国际能效标准化合作,支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转型。
 
  3.检验检测:
 
  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等温室气体的检测,精确测定碳排放的成分及含量。
 
  帮助企业建立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温室气体排放盘查报告,制定完善的温室气体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以食品检验、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等高风险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 监督检查。
 
  完善锅炉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监管体系,提升氢能相关特种设备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减碳产品、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检测能力、检测技术的开发应用。
 
  4.认证认可
 
  发挥传递质量信任作用,加强碳核查认证认可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检验检测、校准、认证、审定核查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
 
  推进企业温室气体碳排放盘查、碳足迹核查、低碳产品认证,引导企业进行“碳中和”认证,强化低碳意识。
 
  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健全采信机制,扩大绿色产品认证的社会影响。以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汽车等行业为重点,加强碳排放合格评定标准、认证制度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有机、林业、碳足迹等认证,实施零碳、低碳认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
 
  建立企事业单位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评价模型,建立碳足迹认证体系。
 
  为企业制定双碳蓝图,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碳中和”认证企业的知名度。
 
  5.其他因素
 
  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激发相关企业技术创新潜能,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一站式”服务。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领域 NQI 协同创新与集成示范,研究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生命健康与绿色环保、安全与能源等领域 NQI 协同创新技术,推进在重点民生保障领域及典型应用场景下的 NQI 集成应用示范。
 
  为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提供区域定制化的“碳达峰、碳中和”配套技术服务,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区域碳排放现状调查及影响和风险分析。
 
  结合产业发展方向预测区域碳排放趋势,设定“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前不同阶段技术路线的侧重点,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区域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形势的预测和分析。
 
  在碳排放清单核查、产品碳足迹核查的基础上,摸清碳排放基数和具体排放情况,针对企业的排放特点,协助企业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并制定逐年减排目标。
 
  提供绿色技术评价、节能量审核等服务,及组织、产品、建筑、活动层级的碳排放核查及碳中和认证服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掌握“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规则、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需要。
 
  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近零碳排放、碳中和示范建设,促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评价与改进:
 
  1.建立质量基础设施“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分析方法,对实施效果进行测量评价,并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利用,推动持续改进。
 
  2.建立对碳排放关键指标的测量方法,并适时对测量方法进行评价与改进。
 
  3.建立科学数据分析方法,对测量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为改进创新提供机会。
 

icon_pdf.gif638096496556631926125.pdf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