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陕西秸秆利用“疏”通有道 补贴综合利用机具

2016.7.26

  “今年麦收季节的天空格外蓝,空气好,心情也舒畅。”家住陕西省咸阳市三合村的王万福正在田里浇灌西瓜。紧邻他西瓜田的麦地,早些年常常是秸秆焚烧“狼烟”四起,甚至会殃及他的西瓜田。

  “以前到这时候我晚上都不敢睡沉了,就怕烧秸秆的。”而今年,他夜里睡得踏实,因为市镇村的干部已经不止一次来到这片农田巡查秸秆焚烧污染防控,“旁边麦地深松播种后的玉米都长出来了,烧秸秆的事今年肯定不会发生了。”

  去年以来,陕西省政府把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和综合利用作为保护大气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将“疏”作为长远保障, 市县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层层推进,成效初显。

  秸秆还田又还“利”

  郭鹏是铜川市耀州区农机推广站的站长、高级工程师。他告诉记者,秸秆还田是大面积实现以地养地和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经过他近几年的试验田对比研究,在铜川地区,小麦和玉米秸秆就地还田后的产量比不还田的同亩产量高10%以上。

  耀州区环保局环评股股长李文奇对记者讲道:“自从村民看到秸秆还田后的产量增加以后,现在你让他们烧都没人烧了。”

  秸秆还田需要大量的机械,为解决这一问题,铜川市成立了许多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孙塬镇新兴农机合作社,记者看到,这里共有各类秸秆还田播种机械设备60多台(套)。理事长马爱国介绍,他们合作社每年利用国家的相关补贴免费为周边的农户进行秸秆还田。经过还田后的麦地,第二年村民们每亩至少能增收300元,如果村民愿意把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还田播种,则加上股份的分红,村民每年什么都不用管,土地实际收入至少增加50%。

  针对不同利用方式,陕西省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新技术,如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防缠绕播种机等,成功解决了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作业中通过性差等问题。

  多年来,通过积极探索秸秆机械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陕西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模式。截至去年年底,陕西全省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3000万亩,每年可减少大约30亿立方米废气排放。

  秸秆产业多向发展

  在陕西杨凌,有一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生产麦秸板材的特殊工厂。走进厂区内,可以看到一座座“秸秆山”,这些秸秆经过一些列铺装与热压工艺后,变成了厚度为18毫米的建材板,甲醛含量几乎为零。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经过数年的研发,建成了全球首条“OSSB零甲醛定向结构麦秸板”生产线。

  企业负责人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每生产1立方麦秸板,需要秸秆原料0.7吨,如按全部产能6万立方米算的话,则可以消耗秸秆4.2万吨,他们向当地农民的回收秸秆价格约在每吨600元左右。这样既避免了当地农民焚烧麦秸带来的环境污染,又为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西安市临潼区雨金镇胡门村胡东组村民胡忠仁,去年种了7亩玉米。他说:“一亩地产秸秆1500多公斤,一公斤卖1毛7分钱,光卖秸秆一亩地就能收入二百多元。过去玉米秆堆得地头、路边、渠里到处都是。这几年秋收后,临潼田间地头干干净净的。”

  收购玉米秸秆的临潼新天地公司,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在政府政策引导、陕西省农机局资金扶持、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成功破解玉米秸秆加工难题,将秸秆挤丝揉搓加微生物处理,解决了玉米秸秆质地坚硬、粗纤维含量太高、牲畜不爱吃等问题,使玉米秸秆变成优质饲草,畅销全国24个省区。

  公司创始人田英申指着远处田地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现在根本不可能有人烧秸秆,既能赚钱又保护了环境,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做呢?”

  此外,汉中市勉县等地的稻草编织产业化运作模式也非常成功。农民将稻草编织,做成草帘、草支垫等再利用草制品售往外地,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已累计收购加工稻草20余万吨。

  安康市汉阴县和咸阳市秦都区等地,则把小麦等农作物秸秆经过机械化粉碎后,制成食用菌基料,种植杏鲍菇和蘑菇,形成特色产业。

  增加补贴承担农民绿色发展成本

  为推进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宝鸡市政府在秸秆利用机具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另外拿出500万元进行叠加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具,激发农民、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购机热情,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记者在陕西省秸秆综合回收利用采访中发现,许多项目虽然都能变废为宝,但或多或少存在成本效益、市场和技术瓶颈,秸秆综合利用的高效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宝鸡式”的补贴扶持在全省还并不普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田霄鸿教授认为,目前在秸秆焚烧污染防控方面,“比起处罚机制,奖励补贴机制可能更加有效。谁做得好我给你补贴、奖励,谁做得不好再罚。”

  田霄鸿教授讲道:“政府不妨多转换思维,变‘禁’为‘补’,拿出一定经费用于对农民不焚烧秸秆的补贴,承担起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部分成本。同时,加大对秸秆还田、秸秆打包等农机具购置补贴,设立针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产业升级的专项补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