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上海生科院揭示IL-17C介导失调肠道菌群诱发肠癌的新机制

2014.1.13

  2014年1月9日,国际学术期刊《免疫》(Immunit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的研究论文Alterations in the microbiota drive Interleukin-17C production from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该研究发现白介素17家族细胞因子白介素17C(IL-17C)在肠癌中发生显著上调,而失调的肠道菌群对于其上调至关重要,IL-17C进而通过抑制肠道肿瘤细胞的凋亡来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如此,IL-17C就介导了失调肠道菌群所诱发的肠癌病理。

  炎症最初被认为是机体对于细菌、病毒、过敏原或组织损伤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它保护机体免于外源有害物质的损伤。但过强且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同样也会对包括肿瘤在内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白介素17(IL-17)家族细胞因子是一类新近被发现的细胞因子类群,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该家族成员与炎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代表性成员IL-17A(也称IL-17)作为该家族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成员,已经被认为参与了机体的多种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从1993年首次发现IL-17A以来,人们已经发现了六个IL-17家族细胞因子,分别为IL-17A、IL-17B、IL-17C、 IL-17D、IL-17E和IL-17F。IL-17受体家族具有五个成员,分别为IL-17RA、IL-17RB、IL-17RC、IL-17RD及 IL-17RE。钱友存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白介素17家族细胞因子的生理病理功能和机制的研究。 2011年,该研究团队发现IL-17C可以被肠道病原菌感染所诱导,结合“孤儿”受体IL-17RE向下游传递信号并激活抗菌肽和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抵抗病原菌的入侵。这项工作于当年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上。

  在钱友存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宋昕阳和高汉超利用IL-17RE 基因缺陷小鼠建立的肠道肿瘤模型并结合结肠癌病人临床样本发现失调的自身肠道菌群同样可以诱导这一先天样细胞因子的表达来促进肠癌的发生。IL-17C在肠癌病人样本以及小鼠肠道肿瘤模型样本中均明显上调。在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失调的肠道菌群通过TLR-MYD88依赖的通路诱导其在肠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在化学诱导的小鼠肠癌模型和小鼠自发肠癌模型中,分泌出来的IL-17C又以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诱导抗凋亡分子Bcl-2和Bcl-xL 的表达从而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来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IL-17C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新功能,同时也揭示了失调菌群可以通过调控 IL-17C的表达来促进肠癌病理的新机制。

  该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

banquan26.jpeg  

失调肠道菌群诱导肠道上皮细胞产生的IL-17C通过自分泌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存活从而促进肠癌的发生发展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