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十三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大会报告(一)

2010.9.08

  2010年9月8日~10日,第十三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隆重召开,大会期间共有来自全国40多位离子色谱专家做大会报告,内容涉及离子色谱理论研究、检测方法建立、样品处理方法研究、联用技术研究、仪器功能开发等。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本届大会的应邀媒体,将对大会报告进行系列报道。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做了题为《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方法进展》的报告。张院士在报告中分别介绍了该课题组在通用性富集、选择性富集和膜蛋白预处理这三方面的最新应用技术。

  在通用性富集方法中,张院士重点介绍了该课题组最新研制的采用两性电解质作为配体的蛋白质均衡器,该均衡器采用多个氨基和羧基作为两性电解质,并将硅胶或聚合物微球更换为磁性纳米材料基质,不仅可提高配体的固载量,而且便于操作,使得蛋白质鉴定数目提高了3~4倍。

  在选择性富集方法中,张院士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制的蛋白质印迹材料、杂化固载金属亲和色谱(IMAC)整体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气溶胶这三种最新技术。其中在蛋白质印迹材料中采用金属辅助印迹机械强度高,易保持模板蛋白构象,且模板蛋白质容易去除,尤其Cu2+和Fe2+辅助效果最佳。杂化固载金属亲和色谱(IMAC)整体材料对磷酸化肽具有很好的选择性,载样量可达2.6mg/ml,回收率高达68.9%,实现了磷酸化肽的高选择性富集。

  由于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具有溶解能力强、热稳定性高、液态范围宽等特点,并已成功应用于样品萃取、色谱分离以及质谱分子中,所以张院士所在课题组采用基于离子液体的膜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技术,离子液选用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 BF4),使用该离子液使得使得膜蛋白溶解能力增强,可以鉴定到更多的跨膜蛋白质。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朱岩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朱岩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离子色谱柱切换技术联用测定高浓度有机基体中的痕量阴离子》的报告。

  朱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工业原料中的杂质控制非常重要,比如医药原料中离子杂质超标可能会给合成的药物带来毒性或者副作用;在离子色谱分析领域,对于高浓度的有机样品,为避免损害仪器,必需经过一定的前处理技术才能进样检测。而常见的前处理技术往往步骤复杂,耗时巨大,容易造成样品损失。因此,柱切换技术作为一种简单精确的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应运而生。

  传统柱切换技术需要多台色谱仪器,过于复杂,且分析时间长,对实验室条件要求甚高。朱教授所在课题组将柱切换技术的结构进行简化,利用离子色谱仪中的抑制器和一个十通阀,在同一台色谱仪上实现离子色谱柱切换技术。该简化的单泵柱切换系统,利用抑制器将KOH淋洗液转化为水作为前处理柱的淋洗液,在同一个色谱系统中产生两种淋洗液,实现色谱分离与前处理柱再生同步进行。该新型的柱切换系统大大简化了仪器设备,节省了分析试剂和分析时间,提高分析效率。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胡荣宗教授

    来自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的胡荣宗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的进展》的报告。

  电导检测器的检测原理是基于两大定律即Kohlraush定律和欧姆定律,而对于溶液电阻/电导检测存在诸如激励信号必须施加到被测溶液电阻、恒定电势未完全施加在被测溶液电阻导致测量误差、电极电化学反应产物干扰被测溶液、以及双垫层电容和极间电容充电流影响等困难。为克服技术难题科学家先后开发了交流(AC)激励模式和直流激励模式两种模式的电导检测器。交流激励模式经典用例即双极脉冲电导检测器,以及克服电极极化后的交流激励四电极电导检测器;直流激励模式实例有直流四电极双排液电导检测器和细针管式直流电导检测器。

  胡老师在介绍电导检测器的新发展中重点讲解了一种四电极、直流恒电流激励方式的离子色谱电阻检测器,它将原来复杂的交流激励电导检测方式改为简单的直流激励的电阻检测模式,有效地简化了电路结构,完全避免了直流检测模式中的电极极化和电解产物的影响。在池体设计方面,采用四电极双膜三室结构,用两张离子交换膜将检测室与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此外新型检测器还包括电荷检测器、表面声波型非接触电导检测器、电势化学抑制电阻检测集成器等。最后胡老师指出厦门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DZS抑制式电阻/电导检测器可方便地自组离子色谱,扩展已有的高压液相色谱(兼有离子色谱功能),还可组成抑制式单柱离子色谱仪。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